正文 第36章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1 / 2)

當一個小學校長,不僅是一兩百學生的導師,而是一兩百戶、一兩千人的導師。

五四運動前夕,陶行知在一篇文章中說:第一流的教育家是敢於探究未發明的新理,敢於進入未開化的邊境,富於創造精神和開辟精神的人。這種人在創造時目光要深,在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和開辟都是要有膽量的,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就是創造型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就是開辟型教育家。這說明一個學校的校長,應該是目光深遠、有膽量開辟創造的人。

如果說這個標準還比較抽象的話,那麼過了幾年以後,他的標準就逐漸清晰起來。一九二四年七月,陶行知參觀南京神策門外燕子磯國民學校後,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這所學校本來已經開辦多年,但是陶行知卻認為它的新生命是從丁超校長上任後開始的,因此隻有“半周歲”。燕子磯學校坐落在一個關帝廟中,辦學環境非常糟糕。丁校長上任後,就拿起錘子掃帚,不是修補桌凳,就是打掃衛生。時間一長,他居然獲得“釘錘校長”和“掃帚校長”的綽號。在他的影響下,全校師生也養成維護校園、改善環境的習慣。陶行知參觀這所學校後,不但欣賞這個校長能夠以身作則的精神,還對他少花錢辦大事的做法予以肯定。他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他認為,燕子磯國民學校的經驗說明,“有錢辦學不算稀奇,我們要把沒有錢的學堂辦得有精彩,才算真本領”。

這些年來,人們談到教育,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教育經費不足方麵。這是因為中國教育經費與官員們的公款吃喝、公費出國和公車消費相比,實在是不足掛齒。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少得可憐。這固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如果沒有好的校長,沒有正確的辦學理念,即便是有了足夠的教育投入,也未必能把學校辦好。近年來中國大學的經費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辦學狀況卻不能令人滿意,就是很好的證明。

一九二六年,陶行知在《整個的校長》一文中說:“要做一個學校的校長,談何容易!說得小些,他關係千百人的學業前途;說得大些,他關係國家與學術之興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卻看到那些“能力大”的人,要擔任好幾個學校的校長,那些“能力小”的人,則是幾個人合夥起來幹一個校長的工作。為此他告誡人們:“一個人幹幾個校長,或幾個人幹一個校長,都不是整個的校長,都是命分式的校長。”所謂“命分式”校長,就是分心的,不能集中精力做事的校長。這種校長無論對個人、對教育,都有害無益。他還說:“為國家教育計,為個人精力計,一個人隻可擔任一個學校校長,整個的學校應當有整個的校長,不應當有命分式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