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胡適因為國家的興亡迫在眉睫,早已改變他早年“二十年不談政治”的想法,並指出關心政治不能靠喊口號、鬧學潮來實現。
抗日戰爭中,中國因為堅持抗戰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所以在國際上贏得極高聲譽。抗日戰爭勝利後,大家都以為中國迎來了和平建國的最好機會,但是沒想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卻很快被隨之而來的內戰所破壞。
就在這時,北大一年級學生鄧世華給他的校長胡適寫了一封信,訴說了自己的苦悶。鄧同學在信中表示,按理說學生應該埋頭讀書,但現實卻讓他無法安心。麵對物價的暴漲和殘酷的內戰,他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為此,他向胡適提出“內戰會不會停止”“國家是否還有救”等七個問題。胡適收到鄧世華的信以後,非常感動,馬上給他寫了回信。胡適首先指出:“今日的苦痛,都是我們大家努力不夠的結果。科學不如人,工業生產不如人,學問知識不如人,技術不如人,故經過八年的苦戰,大破壞之後,恢複不容易。”
接下來胡適針對他所謂的苦悶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青年人的苦悶,都是因為你們前幾年太樂觀了,夢想‘天亮’之後就會‘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了!殊不知道戰爭是比較容易的事,和平善後是最困難的事。試看世界的二三強國,戰勝了,都還不能享受和平的清福,都還有饑餓的問題。”隨後他以自己在英國的所見所聞,說明英國人民能夠諒解國家的困難,知道在戰後必須“束緊褲帶,挺起脊梁,埋頭苦幹”的道理。所以胡適認為悲觀不能救國,叫喊不能救國,不努力也不能救國。在這封信裏,胡適告訴自己的學生:“現在的強國,除了蘇俄之外,絕對沒有一個國家要侵略我們的。我們的將來全靠我們今後如何努力。”(《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冊,第二〇一~二〇五頁)
後來,胡適把這封信改為《青年人的苦悶》公開發表。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他把“除了蘇俄之外”改為“除了一個國家還不能使我們完全放心之外”,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指的是哪個國家。可悲的是,胡適的這一擔憂很快便在天翻地覆中得到印證。
除此之外,胡適在天津的一次講演,也值得注意。這次講演的題目是“我們能做什麼”,主要內容談的是選舉,其中談到普通公民或民眾團體能夠做的三件事:
第一,要用批評、討論的方式來影響政治。
第二,要在掌握證據的基礎上,揭發、檢舉貪汙腐敗分子,這就是所謂“扒糞精神”。
第三,要做大量的調查和教育工作,推動公民參加選舉。
這時的胡適因為國家的興亡迫在眉睫,早已改變他早年“二十年不談政治”的想法,並指出關心政治不能靠喊口號、鬧學潮來實現,那樣很容易被利用。
胡適對人循循善誘,在交往中從來不會擺譜。據說他的辦公室大門常開,任何人隨時都可以進去。因此“胡校長的辦公室”被譽為“世界最民主的俱樂部”。鄧嗣禹在《胡適之先生何以能與青年人交朋友》一文中說:“他能禮賢下士,無學閥官僚架子;他愛護青年,想與他們交朋友;他很健談,能與人真誠相待”(《追憶胡適》第四七八~四八九頁),可謂胡適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