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羅家倫對清華大學的貢獻(1 / 2)

有了錢怎麼花?羅家倫對此早有打算。他認為:“大學裏知識的發源地,就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裏。”

在談論清華大學的曆史時,國人對羅家倫知之甚少,評價不高。這實在是有失公允的。所謂知人論世,最忌脫離實際,甚至黨同伐異。羅家倫是國立清華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他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他促成了國立清華大學的體製轉變。

清華原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有“殖民教育”和“買辦學校”的名聲。為改變過分依賴外國的狀況,該校從一九一六年起,經過十年醞釀,直到一九二五年才成立大學部。即便如此,要正式改為大學也不容易。一九二八年,三十一歲的羅家倫走馬上任,當時國民政府給他的任命是“清華大學校長”。但是他很不滿意,認為在清華大學前麵不冠以“國立”二字,仍然有半殖民地教育之嫌。經過一番努力,當局終於把清華納入國立大學的體係。據馮友蘭說,當年校牌上那“國立清華大學”六個顏體大字,為譚延闓先生所寫,這是我國學術教育走向獨立自主的重要標誌。正因為如此,當時人們把國立清華大學的問世看作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第二,他從貪官汙吏手中奪回了“清華基金”。

清華學堂是由庚子賠款辦起來的。當年美國退還這筆款項時,成立了清華基金保管委員會。該會雖有美國公使參加,卻基本上由中國外交部控製。於是,這幾百萬美金就成了外交部少數人投機倒把、中飽私囊的本錢。按規定,清華的日常開支是由美國使館按月交給基金會的,管理人員隻要把這筆美金兌換成國幣,就有上萬元的賺頭。更有甚者,他們還拿清華基金去炒股買彩票,贏了歸己,賠了歸公。羅家倫發現,有人前一天把基金存入銀行,第二天該銀行就倒閉了。所以他在上任時氣憤地說:就這樣,四百多萬元的基金,隻剩下二百來萬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以辭職相抗爭,並通過報紙把黑幕公之於眾。與此同時,清華大學教授會還推舉馮友蘭為代表去南京交涉。最後這筆錢的主權終於歸還清華,並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基金已經積累到一億三千萬左右,這顯然與羅家倫的抗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三,他為清華大學增添了一批基礎設施。

有了錢怎麼花?羅家倫對此早有打算。他認為:“大學裏知識的發源地,就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裏。”所以他剛上任就明確指出:“一切近代的研究工作,需要設備。清華現在的弱點是房子太華麗,設備太稀少。”為了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狀況,他不僅蓋了生物館、氣象台和新圖書館,還規定每年至少要拿出預算的百分之二十來購置圖書儀器。清華人比較愛吃,也比較洋氣,針對這種現象,羅家倫一再強調圖書館和實驗室要講究、要舒適,宿舍則一定要樸素、要實用。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從宿舍吸引到圖書館和實驗室來。著名戲劇家曹禺直到晚年還對清華圖書館懷念不已,是因為他的《雷雨》就誕生在那裏。可見人們把圖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視為水木清華的“三寶”,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