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他為清華大學奠定了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製度。
前些年,馮友蘭和陳岱孫分別對這個問題作過介紹。馮對羅評價較高,但是對製度的確立言之不詳;陳的評價稍差,說羅資曆較淺,威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教授會。盡管如此,陳先生還是指出這一製度的依據是一九二九年修訂的《國立清華大學組織規程》。一九二九年正是羅家倫擔任校長的時候,事實上這個重要文件是蔡元培讓羅家倫擬定的。教授治校在當時曾引起較大爭議,為此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還提出“校長治校,教授治學”的主張。十多年以後,羅家倫在貴陽舉行的清華同學會上說,事後證明這個規程是很適用的。幾十年後,馮、陳二人重提往事,是為了表達對這種製度的讚賞留戀以及後來的失落。這也說明,在清華大學民主體製的建立上,羅家倫確實是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羅家倫在清華園還做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好事。據馮友蘭說,當時清華不收女生,如果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按照正常程序是把問題提交有關部門,結果很可能是無休止地討論下去。但是,羅家倫在招生簡章上加了“男女兼收”四個字,問題就解決了。另外,他一上任就分別給教職員頒發了聘書和委任狀,在強調聘書比委任狀重要的同時,還為教員增加了工資,並降低了高級職員的薪水。這樣一來,教師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馮先生說,當時有個比喻:教授是神仙,學生是老虎,職員是狗,“這話雖然有汙蔑之意,也說明一部分的情況”。如果說馮友蘭與羅家倫私交不錯,他的話也許有點感情色彩的話,那麼吳宓就完全不同了。查《吳宓日記》,羅家倫上任之前,吳對他心存芥蒂。經過短期相處,特別是聽到加薪的消息以後,吳的看法有所轉變。為此,他在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記中寫道:“悉羅校長力圖改良校務,並增善教授待遇……西洋文學係尤為滿意。宓之月薪,已內定增為三百四十元。”
清華大學從改製到抗日戰爭爆發,一共不到十年時間,就培養出錢鍾書、費孝通、王力、季羨林、曹禺、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何澤慧、王大珩、趙九章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時代。這一切,能與羅家倫沒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