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獨立比自由更重要(1 / 1)

學校當然要給你們以自由,但是學校不能給你們獨立,這是你們自己的事。

抗日戰爭勝利後,胡適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當時他還在美國,直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回國後才正式上任。這一年十月十日,北京大學舉行開學典禮,胡適在典禮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我注意到,這篇講話被收入《胡適全集》第二十卷中。據全集編者介紹,該講話原載於當年的《經世日報》,後來收入白吉庵等人編的《胡適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但是細讀這篇講話,卻發現其中有“最後胡適談到”和“胡氏講話,曆時七十分鍾”等語。這顯然不是胡適講話的原稿,而是記者發表的通訊。當年的《經世日報》不大好找,但是在白吉庵的《胡適傳》中,卻根據《大公報》的報道對胡適講話作了介紹。另外,在北京大學老教授張友仁先生所編的《北大清華的教授們》一書中,也收錄了當年《浙江日報》的通訊——《北大開學典禮》(分上、中、下),其中詳細地報道了胡適的這次講話。從上述材料中,不僅能夠發現胡適的講話在當時影響很大,還可以看出他的講演風采和講話內容。

據說開學典禮在位於城南國會街的北大第四院舉行。當時胡適穿著長袍馬褂,這是當年學者教授們的傳統禮服。一開始,他首先把北大四十八年的曆史分為六個階段:

一、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一六年為“開辦時期”,這時的北大被人們譏為“官僚養成所”;

二、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七年為“革新時期”,在此期間北大領導了中國的文學革命、思想革新和五四運動;

三、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為“過渡時期”,因為國民革命和南京政府成立,北大曾經遭受歧視,一度成為北平大學的一個學院;

四、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七年為“中興時期”,期間雖然困難很大,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和日本侵占東北等地以後,致使學生不能安心讀書,但是北大在蔣夢麟校長的領導下,仍取得難以想象的成就;

五、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至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是“流亡時期”,北大與清華、南開聯合組成西南聯大,在最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從事學術教育工作。

六、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抗戰勝利後,北大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為此,他不僅“希望教授、同學都能在學術思想、文化上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貢獻,把北大作成一個像樣的大學;更希望同學們都能‘獨立研究’”,而不要以他人的思想為思想,他人的信仰為信仰。(《胡適全集》第二十卷,第二二四頁)這些話對於因為國共兩黨的內戰而迷失方向的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

在演講的結束時,胡適特別強調一定要做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人。為此他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大門上貼著歡迎我的標語,要求自由思想、自由研究,為什麼我要你們獨立,而不說自由呢?要知道自由是對外麵的束縛而言,不受外麵勢力的限製與壓迫,這一向正是北大的精神。而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不能獨立,仍然是作奴隸。”

他還說:“學校當然要給你們以自由,但是學校不能給你們獨立,這是你們自己的事。……我是一個沒有黨派的人,我希望學校裏沒有黨派,即使有,也如同有各種不同的宗教思想一樣。大家有信仰自由,但切不可毀了學校,不要毀了這個再過多少年不容易重建的學術機關。”在講演的最後,他用南宋思想家呂祖謙的名言“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告誡大家:“善”是不容易明白的,“真理”也是不容易弄清楚的。這意思是說:人不是神,人的認識是有局限的,千萬不要把任何人或者由任何人發明的思想當作金科玉律去信仰,否則很容易被人利用,甚至會成為那些別有用心者的奴隸。

這就是胡適所謂獨立比自由更重要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