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培養人還是製造機器?(1 / 1)

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課程設置方麵要求學生們都學一點關於政治、文化、曆史、社會,總名之曰人文科學。如果是專業人才,那就不必要有這樣的要求了。

一九八一年馮友蘭在回憶清華大學往事的時候說:“當時教授會經常討論而始終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是大學教育的目的問題。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是哪一種人才呢?是通才呢?還是專業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課程設置方麵要求學生們都學一點關於政治、文化、曆史、社會,總名之曰人文科學。如果是專業人才,那就不必要有這樣的要求了。這個分歧,用一種比較尖銳的提法,就是說,大學教育應該是培養‘人’,還是製造‘機器’。這兩種主張,屢次會議都未能解決。後來,折中為大學一、二年級,以‘通才’為主,三、四年級以專業為主。”

究竟是培養“人”,還是製造“機器”,這不僅是清華大學,也是中國教育始終沒有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國人就會繼續喪失思考和創造的能力,甚至淪為會說話的工具、任人驅使的奴隸。近年來,盡管我們對一九五二年院係調整開始有所反思,清華大學也正在改變單純工科大學的形象,但是大家對通才教育的認識,還遠遠沒有達到馮友蘭這樣的水平。更要命的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仍然不能徹底擺脫“大一統”的管理模式。再加上整個社會長期被金錢第一、專家至上、高速發展等急功近利的觀念困撓,這就使“人”的培養大受影響,“機器”的製造仍在繼續。

無獨有偶的是,早上世紀六十年代,潘光旦在《文史資料選輯》第七十一輯發表題為《談留美生活》的文章,也專門談到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他認為,自己就是因為受到通才教育的影響,才“什麼都能搞一點”,並在許多領域都取得很大成績。

潘光旦早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後來又回母校執教,因此他與清華的感情特別深厚。清華學堂是由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它籌備於一九〇九年,起初叫“遊美肄業館”,附屬於清政府外交部的“遊美學務處”。一九一二年遊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以後,仍然歸外交部管轄,成為帶有殖民地色彩的一所學校。清華學堂實行八年製教育,分中等科、高等科兩個階段,大致各占四年,高等科畢業後便派往美國留學。該校一九二二年起改行“四三一製”,即中等科四年,高等科三年,大學一年。一九二五年設立大學部和研究院,目的是逐步改變過去完全依賴美國的體製。一九二九年,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其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基本結束。與此同時,這所學校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歸教育部管轄,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製。這意味著中國教育從此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清華大學雖然曆經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國內戰爭,但依然弦歌不斷,成為中國教育的中流砥柱,為國家民族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但是自從一九五二年全國院係調整以後,清華大學砍掉所有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專業,成了一所單純的工科學校。於是,馮友蘭被“調整”到北京大學,潘光旦被“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從此,他們隻有改造的義務,沒有說話的權利。到了一九五七年,潘光旦居然被打成右派。我原來以為當時的潘光旦,就像他的女兒潘乃穆說的那樣,對曆次運動的批判鬥爭“采取一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沒想到潘先生後來又在這篇文章中大談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又稱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這說明他不但沒有放棄自由主義,反而有機會就要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