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清華園裏的一次大討論(1 / 2)

“普”就是普遍,“通”就是通達。不“普”,自由的人格就不會大量增加;不“通”,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哈佛大學的教授們就提出一個報告,題為《一個自由社會中的普通教育》。這份報告是在反思戰爭、反思人類曆史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教授們發現,多年來過分強調社會分工和專業教育,有抵消人類合作、增加社會衝突的可能。這就是人類社會的階級鬥爭不斷,乃至爆發法西斯戰爭的根本原因。因為階級立場和法西斯戰爭不僅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破壞,也對民主自由構成極大威脅,所以他們認為:自由社會必須由自由的人組成,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自動的個體,唯有充分尊重這個事實,人們才能獲得自由。基於這一認識,他們提出自由人格的產生,有賴於普通教育的努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普通教育強調的是“普”、“通”二字。“普”就是普遍,“通”就是通達。不“普”,自由的人格就不會大量增加;不“通”,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就是這個時候,在地球另一麵的中國,則因為國共兩黨的爭鬥而狼煙再起,把剛剛經曆了抗日戰爭的老百姓再次拖入苦難深淵。盡管如此,地處北平郊外的清華園裏,在師生們的堅持下仍然是荷花藤影、弦歌不絕。大概是受那份報告的影響吧,清華大學類似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十一的下午三點,工學院的二十多位先生聚集在土木館樓上的二三一號教室,討論通才教育問題。會議由院長陶葆楷主持,與會者有我們熟知的錢偉長、梁思成等國內第一流專家。會議討論的事項如下:

一、大學工科教育與職業教育不同,應使學生在畢業後可發展為有理想之工程師,並使對社會及人生普通問題有相當之認識。

二、大學工科學程為顧到本國各種情形,仍可維持四年畢業之製度。

三、屬於手藝性質之訓練,應利用假期辦理之,在學期內應盡量減少此種性質之訓練。

四、基本訓練(包括理論及實用兩方麵)應予充實,但現有課程須作通盤之調整,使內容充實而無疊床架屋之弊。

五、各係專門課程應予減少,許多專門課程可改為研究院課程。

六、各課程之學分應與實際工作時間配合,各課程所需要學生在上課外之工作時間,應由教師先作估計,然後規定各該課程之學分。

七、普通學生每星期上課時間及課外在課程上之工作時間,應以五十小時為度,使學生有餘暇可以思索各種問題,並吸收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麵之訓練。

八、本院應組織委員會分組研究。

以上八條,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及人生普通問題有相當之認識”的有理想的工程師,“各係專門課程應予減少”,“屬於手藝性質之訓練,應利用假期辦理”;二是為了使工科學生有時間和精力思考各種問題,還應該“吸收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麵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