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時的美育現狀,蔡元培不無感慨地說:“書畫,是我們的國粹,但都是模仿古人的。古人的書畫,被有錢人收藏了,作為私人奢侈品,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建築、雕刻,沒有人研究,在淆雜的劇院中,演那單調的音樂,卑鄙的戲曲,在街上,隻見車馬重撞擁擠,商鋪上貼著無聊的春聯,地攤上出售那惡俗的畫紙;在這種環境中,怎能引起活潑高尚的情感呢?”
所以,蔡元培希望從事文化運動的人不要忘記美育,並且提出了中國美育的方向:在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去體會、發現其中高雅、優美、崇高,獲得超出現象世界的情感體驗,從而得到精神世界的美的享受,領悟到超越時空限製的人生真諦。
尚自然,展個性
蔡元培提倡“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理念,這與他倡導培養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會建設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要培養具有完全人格的個體需依靠遵循“尚自然、展個性”原則的教育。
“尚自然,展個性”是蔡元培針對封建教育無視學生的特點,違反自然,壓抑、禁銦、束縛個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張。
蔡元培主張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實際,他說教育者應“深知兒童身心發達之程序,而擇種種適當之方法以助之”,就像農家對待植物那樣,“幹則灌溉之,弱則支持之,畏寒則置之溫室,齋食則資以肥料”。因此,他認為“教育與其守成法,勿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勿寧展個性”,指出“守成法”與“尚自然”、“求劃一”與“展個性”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他極力反對違反自然規律、束縛個性的教育,指責舊教育“是教育者預定一目的,而強受教者以就之,故不問其性質之動靜,資束之銳鈍,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獎之,不能者罰之”。
為了達到“尚自然、展個性”的目的,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要堅決擯棄注入式,強調用啟發式,指出特別要重視學生自動、自學、自己研究的方法。他認為教書並不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結束了,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自動的求學。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時,再去幫助他。他說:“在學校不能單靠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自習,隨時注意自己發現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他的“尚自然,展個性”的思想是一貫的。他任南洋公學教習時,就提倡“學生自己讀書”以展個性。他任北大校長時提出“改良講義”和“添購書籍”兩個計劃,提出講義隻列大綱,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教師口授,或自己參考,以期學有心得。
對於人類集體的發展與人類整體的發展來說,個體的獨特主體性的正常、健康發展或自由發展是最豐富生動的動力和源泉。在每個個體的這種發展的交互作用中,每個人的人生將會獲得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當自由的權力變成每個個體的實際權力(特別是思想的自由)時,自由就會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概念。一個社會如果不以個人為本位、為目的,不為每個個體的自由、全麵的發展盡可能多地創造最佳條件和環境,這個社會就無法在整體上大踏步地前進。
論教育獨立
“教育獨立”作為一種思潮在“五四”之前就已經萌芽,至20世紀20年代興盛起來。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完全隸屬於封建政治,近代以來這種格局依然維係下來。由於軍閥混戰,經濟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視教育,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比例極低,如1920年前後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僅占1.2%左右。僅此有限的預算內經費,軍閥政府還常侵占、挪用,用於打仗,使教育經費不能如數到位,導致教育經費極其短缺,教育事業陷於難以為繼的程度。當時各政黨的政客又都是為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經營,從私利出發去幹預教育。由於連年軍閥戰爭,政權極不穩定,從1912年到1916年,隨著執政者的更迭,教育部長就換了十幾個,並且有人根本不懂教育。蔡元培對此十分反感,認為教育權若總掌握在政黨之中,變來變去,是無法成效的。另一方麵,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文化教育侵略加劇,帝國主義在華辦的學校由基督教會控製,教會學校極力用宗教誘惑未成年的學生,使學生去信仰他們的基督教,侵害中國的教育權,他認為這是“侵犯人權”的行為。在這樣的局勢下,教育很難辦好。因此,他提出“教育獨立”的主張,認為教育應保有獨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