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教育意在用哲學主義信仰代替宗教信仰。1912年,蔡元培第二次赴德國留學時寫成《世界觀與人生觀》一文,詳細闡述了他提出的世界觀教育的思想,論述了世界觀的起源、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關係及樹立世界觀的必要性。此文中,他沒有直接點明世界觀教育就是哲學教育。1937年12月,他發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一文,將其任教育總長時所提出的世界觀教育直接解釋為“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1912年至1937年間他的許多有關的哲學文章和論著,都力陳用哲學主義信仰作為世界觀教育的內容以取代宗教信仰在關懷人的終極價值上的意義,認為哲學主義具有優於宗教的合理之處。哲學與宗教雖然都是人類作為“世界觀”而發揮作用的意識,但二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他認為哲學以科學為基礎,“自疑入”,是“主進化”、“主自動”的,哲學上的信仰是研究的結果,永遠留有批評的機會,因而不斷發展;宗教則不同,“自信入”,起源於愚昧,是“主保守”、“主受動”的,其信仰排斥研究和批評的態度,這與哲學“是不相容的”。所以,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哲學的發展以後,宗教實沒有存在的價值”,哲學則可以代替宗教信仰。具體說來,二者的區別在於:首先,哲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以科學為前提,而宗教則缺乏科學的基礎。蔡元培認為宗教起源於愚昧,是人類無知、蒙昧、謬誤的認識方式,“上古之世,草昧初開,其民智識淺陋,所見驚奇疑異,皆以為出於神。……凡不知其理由者,皆以為有神寓乎其間而崇拜之。……既有宗教,而天地間一切疑難勿可解決之問題,皆得借教義以解答之。……此皆半開化人所信仰之主義,而無不求其主宰於冥冥之中者也。”宗教不是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來建構它的世界觀,而是倡導對自然盲目的崇拜,因此它缺乏科學的基礎,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世界的各種現象都將為科學所解釋,宗教的神秘麵紗將被科學一一揭開。從宗教中脫胎出來的哲學,以理論思維的方式,通過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回答關於世界最一般的問題,形成邏輯上嚴密的體係,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與科學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植根於科學。蔡元培明確指出哲學是科學的歸宿,科學是哲學的基礎,二者相得益彰。其次,哲學立足於現實,宗教排斥現實。蔡元培認為,宗教的作用在於關注實體世界,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宗教以現象世界之文明為罪惡之源而排斥現象世界的幸福,以擺脫現實幸福來達到對實體觀念的把握,這是他不主張的。他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將現象世界視為實體世界的基礎,本體世界的意誌並非與現象世界無關,是相聯係的。哲學是世界觀,它紮根於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與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肯定理想或信仰教育應關注現世幸福,立足於現象世界。再次,各種宗教都拘泥著陳腐主義,是用詭誕的儀式、誇張的宣傳吸引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盲目信從的信仰,以此來維持傳教人的生活,這完全是用外力對個人精神界進行的侵犯,可以說是侵犯人權的;而哲學主義信仰,“乃完全自由,因人不同,隨時進化。”哲學可以為多數人所擁有,不像過去和現在的信仰隻為數量有限的幾大宗教所壟斷,所以宗教隻是人類進程中一時的產物,並沒有永恒存在的本性。因此,隨著哲學主義的進化,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進步,原先宗教信仰的對象會發生變化,並隨個人哲學觀念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思想充分地自由。

關於世界觀教育的實施途徑,他認為可以貫穿於學科教學中,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達到一定的精神境界。他寫道:“曆史、地理,實利主義也。其所敘述,得並存各主義也;曆史之英雄,地理之險要及戰績,軍國主義也;記美術家及美術沿革,寫各地風景及所出美術品,美育也;記聖賢,述風俗,德育也;因曆史之有時期,而推之於無始終,因地理之有涯,而推之於無方體,及夫烈士、哲人、宗教家之故事及遺跡,皆可以為世界觀之導線也。”其他各學科,如修身、物理、化學、博物學、圖畫、唱歌、手工、體操等亦然。他認為每一門學科都有多重教育功能,都是進行世界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此外,他指出,美育也是實施世界觀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蔡元培倡導世界觀教育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去追求真理,追求有價值的人生,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於某一學說的思想,“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這表示了他對當時封建傳統教育的否定,具有重大的反封建的進步意義,在當時具有打破幾千年思想專製統治的解放作用。

美育

美感教育亦稱美育。“美育”一詞,大概就是最早由蔡元培從德文翻譯過來的。在我國把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也是蔡元培首創。他的美育思想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美育學說,又繼承了祖國教育史上的美育傳統經驗,因此內容十分豐富。

1907年,蔡元培在德國留學,對於美育“受有極深的印象”。後在萊比錫大學受康德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就康德原書,詳細研讀,益見美學關係之重要”,非常看重美育的作用,這是他後來致力於美育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