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思想
一提到蔡元培,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創造的北京大學的輝煌成就及其大學教育思想。其實,早年蔡元培曾在小學任教,關於小學教育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思想。
蔡元培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小學教育,他在《自寫年譜》中寫道:小學沒有辦好,怎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能有好大學?反之,若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裏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裏來?合起來,就是自小學到大學,均需要重視,均需要整頓。
關於小學教育的目標,他認為“小學教育以留意兒童之身心發育,培養國民道德之基礎,並授以生活所必須之知識技能為宗旨”。他還指出:“兒童身體,宜期其發達健全;凡所教授,必適合兒童身心發達之程度;於男女諸生,應注意其特性及將來生活,施以適當之教育;各科目教授之目的方法,務使正確,並宜相互聯絡以資補助。”
“五育”並舉
在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發展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五育”並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他對於中國近代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
這一思想是在辛亥革命勝利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時提出來的。當時,中國的教育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曆史轉折關頭,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領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剛剛起步,隻是頒布了一些具體的暫行規定,還缺乏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蔡元培認為,探究教育之歸屬與地位,厘定教育之宗旨與方針,這是教育改革的基礎與根本。也就是說,要想使資產階級對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夠深入、健康地開展,必須在統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盡快地確定出一個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教育宗旨,以規定資產階級對於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身為教育總長的蔡元培雖日理萬機,但他始終殫精竭慮於新教育的理論思考。1912年初,他在出任教育總長時提出,教育方針為“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同年二月,他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一文,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根據專製時代和共和時代對教育的不同要求,提出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提出的“五育”並舉是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教育思想體係。在“五育”中,軍國民主義為體育,實利主義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近於德育;而世界觀則統三者而一之。他把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與“超軼乎政治”兩類。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為“隸屬於政治”一類,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是“超軼乎政治”一類。蔡元培尤其注重後兩者,他曾說惟世界觀、美育“鄙人尤所注重”。
蔡元培認為,盡管“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統一的整體所缺一不可的,是相輔相成、相融相通的。蔡元培還形象地把“五育”比作人身,軍國民主義是人的筋骨,實利主義是胃腸係統,公民道德是呼吸循環係統,美育是神經係統,世界觀是心理作用,以此說明五者的關係。
同時他又指出,這五種教育並不是平分秋色、沒有重點的,而必須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
“五育”並舉是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美諸育和諧發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它適應了辛亥革命後資產階級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順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革以及世界發展的潮流。
軍國民教育
軍國民教育即軍事體育,這一教育思想在清末由國外傳入。軍國民教育作為一種教育主張,在維新變法時期就已經產生了,以後逐漸發展。鑒於中國近代積弱致侮的事實,一些有誌之士提出改變中國重文輕武的教育傳統,培養國民的強健體魄和尚武精神,強體強兵,抵禦外辱。他們主張將軍事教育引入到學校和社會教育之中,讓學生和民眾接受一定的軍事教育和訓練。在學校教育中,強調學生生活的軍事化,特別是體育的軍事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