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格高尚的教育家(2)(2 / 3)

熊希齡覺得還不安全。為了防止不測,他沒有立即把趙紉蘭母子接進香山慈幼院,而是秘密地把她們母子藏進了香山紅山頭南麓正黃旗對麵的姑娘場。逃過奉係軍閥的大搜捕後,他又及時協助共產黨人將她們母子安全轉移出京。

李大釗被害後,停靈6年不能安葬。1933年春,在地下黨組織和社會名流學者的奔走呼籲下,始得以出殯安葬。出殯那天,熊希齡又組織慈幼院的部分進步師生趕來為他送葬。

不久,趙紉蘭也去世了。李光華和李欣華兄弟求學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白色恐怖下,熊希齡二話沒說,立即再次伸出援助之手。1934年秋,李欣華兄弟一同被熊希齡招收為慈幼院的正生,享受了生活、學習全部免費的待遇,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當時,熊希齡在慈幼院還收養了不少朝鮮共產黨烈士的遺孤和中國死難烈士的後代。現在不少健在的慈幼院學生,每每憶及熊希齡的這種寬宏與達觀之舉,總是充滿了敬佩之情。

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說:“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熊希齡立即感到國難臨頭,若不奮起抵抗,則國難家破之日將為時不遠。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學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課學習,集中到北平青龍橋三校進行軍事訓練,準備將達到一定年齡的學生,輸送給抗日意識比較強的馮玉祥所統率的抗日部隊做後備軍。

看到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對日軍的大舉入侵不僅不及時組織反抗,反而想乘機圍剿紅軍和剪除異己,熊希齡立即聯絡馬相伯、章太炎、沈鈞儒、黃炎培、章士釗等60多人,組織成立了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發表宣言,提出三項救國主張,要求國人團結抗日、共禦外侮,使得抗日救亡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同時,他們又致電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等將領,請他們統兵堅持抗日,拚死抗爭,本會誓為後盾。

1932年1月10日,熊希齡受聘為國民救國會指導委員。他臂纏黑紗,親臨宋哲元將軍的第29軍,對士兵發表抗日演說,講到激憤處不禁潸然淚下。在他的宣傳鼓動下,第29軍官兵率先通電全國,發出了“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和“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一震撼人心的呼聲。

“一·二八”戰爭爆發後,熊希齡立即組織成立了衛國陣亡將士遺族撫育會,積極籌集社會資力撫育殉難將士遺孤,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投入抗日,支援前線。接著,他又發布了《香山慈幼院院長通告》,對自己一家的抗日救亡活動作了具體的安排,還組織院內二百餘男生為義勇軍,開赴抗日前線,組織女生參加紅十字救護隊,開赴戰區醫院幫同看護傷兵和難民。隨後,他又在香山北辛村為自己修了一個生壙,將自己的全部家產,包括公債股票麵額大洋340200元,銀兩62000兩,房地契原價或領價大洋132077.14元,以及41張房地契、1張礦產股票和1張地契銀行存證等多項未計價或無法計價財產,悉數捐充兒童幸福基金,以孑然之身,全力奔赴國難。

長城抗戰開始後,熊希齡立即以世界紅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的名義,同長女熊芷率領紅字救護隊,親往長城前線喜峰口、古北口、石匣等地救死護傷。他平時在鄉間主持救護工作,戰時則前往前線,日出於槍林彈雨之中,盡瘁於救死護傷之事。他在北平設立了一所後方臨時醫院,在平、津、察設立十餘處難民收容所,一麵救治傷兵,一麵收容難民,曆時三月之久,籌款四十多萬元,收容難民五萬多人。在前線各地,人們經常看到這位63歲的老人,臂纏紅字袖章,日夜出沒於負傷軍民和難民之中,給前線將士以莫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