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苦真誠”四字校訓的基本含義:堅苦,意謂堅忍刻苦;真誠,意謂真實誠懇,沒有一點虛假。體現了學校創辦者胡元倓以實現教育救國為己任,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仍堅韌不拔,不屈不撓,銳意發展教育的信念。也是中華民族“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傳統美德的表現。在明德中學創辦之初,胡元倓曾對黃興說:“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教育,是磨血之人也。”他以超越尋常的奮鬥精神,解決了學校生存、師資、經費等諸多困難,頂住了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他為聘一名師而長跪不起,他為募捐而自帶被褥睡於其家中等待,他終生掌明德校務,“以明德為生命”,實為中國教育家辦教育之堅苦真誠之典型。
民國時期湖南私立教育的興盛
在湖南近代教育發展進程中,私立教育曾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對湖南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民國時期湖南的私立教育,雖曆盡磨難,仍興盛不衰。
私立教育發展概略
清末新政前後,湖南開始出現各類私立學堂。最早開辦的是位於長沙縣湖跡渡的明恥小學堂,它創辦於1900年。至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已辦有從私立小學堂到私立高等學堂等各類私立學校。盡管當時私立教育的規模不是很大,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是那麼明顯,但它畢竟為民國時期湖南私立教育的興盛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
1912年民國成立後,隨著民國政府製定的一係列資產階級法規、政策的出台,湖南的教育事業也順應時代的進步而得到了發展。湖南的私立教育則乘勢而上,呈現出勃勃生機。湖南“私校之盛,殆為國中所僅見”。甚至有人說:“撇開私立學校,可以說我省毫無教育之可言。”雖然這話說得有點過頭,但從中可以看出湖南私立教育發展的勢頭確實較為迅猛。
首先,民國時期,湖南私立小學辦得甚為紅火。據統計,1930年,湖南全省共有小學23112所,居全國第三位。193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編製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稱讚湖南“民國元、二、三年,人民始樂於興學,加以譚延闓督湘,熱心教育,準將寺廟祠產提作教育基金,一時小學教育最稱發達”。而私立小學在全省小學中所占比重甚大。如1925年、1933年和1949年,省會長沙的私立小學分別占全市小學的67%、75.36%和46%。1932年,嘉禾縣的私立小學竟占全縣小學的95%以上,這一年也是全省私立小學辦得最多的一年,共有私立小學10385所,占總數的40.75%。全省私立小學占小學總數比例最高的是1933年占46.07%。即使到1949年上學期,全省仍有私立小學6435所,占小學總數的19.7%。
其次,私立中學發達是民國時期湖南中學教育的又一特色。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全省中學有81所,其中,省立6所、縣立或聯立23所、私立52所。衡陽市在1948年僅有市立中學1所,學生246人,而私立中學有16所,學生6605人。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私立女子中學從民國初年起就一直存在,而且有一定的規模。如1949年上學期,湖南普通中學中,共有女子中學16所,其中省立1所(正在籌備)、縣立2所、教會辦4所、私立9所。不可否認,私立中學中雖存在一些設備簡陋、師資低劣、教導無方、社會效益差的“黑店”中學,但辦學成績突出者也有不少,如明德、周男、長郡、楚怡、廣益等私立中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次,私立中等職業學校在民國成立後也有較大的發展。1930年,全省呈報政府立案者42所,私立18所,占42.86%。至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前夕,全省共有高、初級職業學校51所,其中私立31所,占69.23%。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全省職業學校有65所,私立職校45所(其中高級17所,初級2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