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湖南的女子職業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女子職業學校多為私立,民國期間各縣一般有兩所以上,最多時辦有20多所。由於開設專業比較切合實際,學生就業以後能學以致用,所以入學者甚為踴躍。
另外,為適應政局發展的需要,從民國初年起,湖南開始興辦高等教育,其中就有私立高校。民國初期創辦較成功的有私立群治法政專門學校、私立達材法政專門學校,此外,還有私立湘雅醫學專門學校等。從民國成立到抗戰爆發前夕,湖南全省先後辦有公私立高等學校22所,其中私立14所,占63.36%。到1949年上學期,湖南隻剩下私立民國大學一所私立高校,其餘五所為省立。可見,民國時期湖南的私立高校,其規模不如私立小學與中學那麼大。
總的說來,民國時期湖南私立教育的發展,走過一條極不平坦的道路。它飽經戰亂與社會的動蕩,但仍在艱難前行。其中,辦學人的酸甜苦辣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他們的辦學經驗與教訓也值得我們認真地總結。
私立教育興盛的原因
民國時期,湖南的私立教育對新式教育在湖南的推廣,對新文化、新思想在湖南的傳播,對湖南近代人才的培養,對加速湖南社會的轉型與進步,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它能興旺一時,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應歸功於有一批誌向高遠、獻身教育、“磨血興學”的辦學中堅。這批人為了發展湖南的教育事業,毀家輸產,奔走呼號,矢誌不移。徐特立、胡元倓、朱劍凡、陳潤霖、何炳麟、楊昌濟、曹典球、曾寶蓀、舒新城、黃國厚、鄔幹於等人興學於省會長沙;蔣孝原、羅輈重、羅季則、晏孝遜、鍾逢雨等人則辦學於各縣。
盡管這批人,作為個體在辦學的方法、個人性格等方麵都存在差異,但在他們的身上也體現了一些共同的東西,如他們都有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徐特立家境貧寒,他的辦學經費,完全靠自己多教課多賺酬金、省吃儉用和求人幫助來解決的。朱劍凡為辦好周男女校,他捐獻住宅、花園、田地共值11.1萬銀元。胡元倓任明德校長38年,他對黃興說過:“公倡革命,乃流血事業;我辦教育,是磨血之人。”為了解決辦學經費,他不辭辛勞,到處奔波,或走南洋,或出關外,冒酷暑,曆嚴寒,吃盡千般苦,先後為明德籌款十萬元,建校舍20餘棟,圖書儀器設備為當時全國最好的學校之一。何炳麟、羅輈重為了辦好各自的學校,他們也把自己家的家產,以及祖遺的田產捐出來了。
此外,他們還有一種共同的教育活動,那就是不循舊製,熱心改革,為國精心培養人才。他們都主張學習西式教學新法,改革舊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精神。朱劍凡就提出“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要為社會改造和建設服務。”為此,他按西學新法,以新的理念,自編《教學法》等教材,親自帶頭改革教法,除了注入式講解外,還采取啟發式教學。陳潤霖為了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他在學校開辟各類專科教室或研究室,讓學生在幹中學,從實踐中求知識。徐特立在授課中從不講空洞的教條和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結合曆史與現實中的典型事例,啟發學生,教育學生,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羅輈重則在辦學中提出了自成體係的“素養教育”思想。他主張培養學生,要實施“群育、德育、體育、智育、美育”等五育並重。總之,湖南私立教育的興盛最先應歸功於以上辦學中堅的“磨血興學”的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