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叩頭校長昂首拒官(1)(1 / 3)

如果沒有胡元倓,也許黃興早成了清廷刀下之鬼,不會再是後來的民國首任陸軍總長。

1904年,長沙私立明德中學體育教員黃興,在學校的實驗室裏製造炸彈,不慎事泄。清廷大肆搜捕之時,校長胡元倓尋到負責人,說:“黃興做的事我都知道。如果你想升官,抓我就好,我的血可以染紅你的頂子。”這位負責人倒也豪爽:“此狗官誰願意做?此刻看該如何掩護他們。”黃興終在胡的掩護下逃往日本,籌建同盟會,遂有七年之後的辛亥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

胡元倓曾對黃興說:“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險而易;我辦學校,乃磨血之舉,穩而難。君取其易,我就其難。”

於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便多了這一章濃墨重彩:小小一所明德中學,自胡元倓1903年創辦至今,已培養出1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英才輩出,燦若星河,任弼時、周小舟、周穀城、章士釗、譚延 、陳果夫、歐陽予倩、吳祖光、蘇曼殊等,皆為明德畢業生。

而胡元倓也確實磨盡一生心血。辦私立學校,最困難便是經費籌措。據明德校史載,辦學前26年,胡元倓在家過年隻兩次,在外過年竟然有24次。

胡元倓籌款募捐辦法極多,極有韌性。有吝嗇富商一見其上門,就設法從後門溜走。因其排行第九,不忿者又稱其“胡九叫化”,時人還編排了順口溜“人生大不幸,遇見胡子靖”。

胡元倓任校長38年,周旋於官紳豪富之間,為明德中學籌款數十萬元,修建校舍二十餘座,其中便有當時“全國中等學校之冠”的四層教學大樓“樂誠堂”。而胡的住所卻隻是校門口傳達室旁的三間矮房。家中無傭人,一切炊灶洗掃,都由夫人動手。平日吃素,有客來時,便添荷包蛋一碟。

明德開辦之時,胡元倓聘劉佐揖、陸鴻逵等國學大師擔任主講,又請來黃興、張繼、陳天華、周震鱗等革命人士,為學生宣講民主自由思想。其時,外語教師奇缺,為挽留一名日語教師,胡元倓竟當眾跪在這個比自己小13歲的年輕教師麵前,苦苦哀求。

胡元倓曾自言以表心跡:“吾為校長,以籌措經費、伺候學生、敦請教員為要務。雖九死吾猶未悔矣!”而民國初年,黃興曾推薦胡元倓任教育總長,胡卻敬謝不就;此後,軍閥譚延愷“督湘”,又邀其任教育司長,胡也“掩耳即走”。

當時,無論師生家長,無不以入明德中學為榮。明德諸生也成為長沙街頭一景,“俱著一身青色製服,衣領上用白線繡‘明德’二字,扣上風紀扣,青色鴨舌帽上有書卷交叉的帽徽,挺胸行走,極有精神,時人譽為‘明德公子’”。1934年,民國南京教育部評出十佳中學,明德排名第一。消息傳來,胡元倓喜不自禁,囑咐妻子:“今晚就餐,加一個荷包蛋。”

1940年,在前往重慶籌款途中,胡元倓中風腦溢血,同年逝世。七年後,靈柩由重慶運回,厚葬於嶽麓山。沿途所到之處,學校師生均自發停課,夾道目送。

延伸閱讀

黃興與明德學堂

“明德學堂”是湖南著名教育家胡元倓,於清代末期創辦的全省第一所私立中等學校。

胡元倓少承家學,由附生選光緒丁酉科拔貢;1902年初被選送日本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範科留學,與此前已在該科學習的黃興因同鄉,彼此過從甚密。

胡元倓在日學習時,仰慕日人福澤喻吉創立“慶應義塾”(後改為慶應大學)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培養了大批有用的人才,乃立誌“教育複國”。

同年冬學成回國後,胡積極奔走籌劃,租長沙市湘春街左文襄祠(左宗棠祠)民房為校舍,開辦明德學堂;先招中學兩班,於1903年3月29日正式開學。很快,又擴招中學一班,並增設速成師範班。

創校伊始,工作千頭萬緒,十分繁難,尤其是聘請優秀教師,更為當務之急。同年夏天,胡元倓親赴杭州聘請英文教員,途經上海時,恰遇從日本回國的黃興,遂約定黃到明德學堂任教。

不久,黃興回到長沙,即主持明德學堂新成立的速成師範班,後又兼任學監。該班第一期招收學生118人,分為兩班上課,於1904年5月結業。

黃興除擔任教書、行政工作外,還兼授曆史、地理、博物、體操等課。遇其他教員因病因事缺課時,文科方麵國文、圖畫等課,多由他代授。

他上課的特點是常帶實物,注重實效。例如有一次在講博物課的動物學課時,就用洗臉盆盛著一條一斤重的活鯉魚,端進教室後,將背鰭提起,對學生講述胸鰭、尾鰭、鱗、鰓等名稱和作用,繼而解說內髒的構造及組成,最後還用刀破開魚肚,一一指示給大家觀看,所以,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上地理課時,他總是帶著掛圖和一個足球般大小的地球儀指指點點。有時還把學生叫到講台前麵觀看地球儀與掛圖的有關區位,並強調填寫“暗射圖”的重要,由於解說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同學們都感到方便好玩,進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