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輿論嘩然,克林頓成了一個隻顧追逐異性而不負責任的好色之徒。民意測驗顯示,他的支持率已下降了12個百分點。麵對備受指責的尷尬境地,克林頓終於在濃霧彌漫中看到一線生機,或許孤注一擲地承認一切是挽回敗局的最佳良藥。於是他故意安排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他私生活方麵的獨家采訪。他攜妻子在“60分鍾”節目中露麵,他直言承認自己曾有過對不起希拉裏的行為,這的確為他們的婚姻帶來過痛苦,但他又說自己和婚外戀已一刀兩斷了。此時的希拉裏則以女性特有的溫柔與包容寬恕了丈夫,並聲稱他們仍心心相印,愛情仍是把他們結合在一起的動力。這個節目播出後,克林頓坦率承認錯誤的形象使選民的看法有所改變,他的支持率仍處於領先的地位。不過,克林頓的對手當然不會就此罷休,而是繼續對他窮追猛打。即使在他就任總統後,克林頓也始終沒有卸掉婚外戀的包袱。
克林頓授人以柄的第二個問題是他曾經反對越南戰爭,並多方活動使自己能夠免服兵役。《華爾街日報》曾專門作了披露,認為克林頓缺少愛國心,沒有資格擔任總統。克林頓辯解說,他當時已做好了服兵役的準備,隻是一直沒有被應召入伍。然而,他所有的辯白都顯得蒼白無力,這個問題同樣不僅在競選期間,而且在就任後,都困擾著克林頓。
早在1990年,《阿肯色日報》的一個記者就曾提問克林頓,他過去是否吸過毒品,克林頓當時矢口予以否認。1992年3月,有人又舊賬重提,克林頓終於承認自己有過吸食大麻的經曆。但他堅持說這沒有觸犯法律,因為吸毒時他還僅僅是個在倫敦求學的學生,而且後來他“完全戒掉了。”盡管如此,不少人仍覺得這是克林頓無法抹掉的一個汙點。
由於廣大選民對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都不大滿意,得克薩斯州的億萬富翁羅斯·佩羅以為有機可乘,決定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總統競選。佩羅不僅有錢,而且同企業界和新聞界有廣泛的聯係,還曾在裏根執政初期擔任過國外情報谘詢委員會委員,對政界內情有相當了解。
1979年他公司的兩名雇員在中東被恐怖分子綁架,他不僅拿出巨額款項為他們贖身,而且自己冒險前往中東設法營救,因此在國內聲望甚高。他不去募集競選經費,而是自己掏腰包拿出幾千萬美元,使他的競選運動一開始就有聲有色,吸引了不少兩大黨的選民。
1992年10月11日,布什、克林頓和佩羅三位候選人在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拉開了電視辯論的序幕。布什強調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美國需要他這樣具有豐富經驗的領袖;克林頓則主要抨擊共和黨的減稅政策,說它損害了中產階級和下層群眾的利益;佩羅則以消除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為主題,抨擊兩大黨都沒有治國良策。
在三次論戰中,民意測驗表明,克林頓占了上風,領先於布什和佩羅。11月初投票的結果實際上與民意測驗的估計大致相同:克林頓得到4,490萬張選票,占總數的43%,以370張選舉人票當選為第四十二任總統;布什得到3,910萬張選票,以168票落選;佩羅雖然沒有得到一張選舉人票,但卻得到1,972萬張選民票,占總數的19%,這是戰後曆屆大選中兩大黨之外的候選人得票最多的一次。
至此,1992年的總統選舉劃上了一個句號。克林頓的勝利標誌著共和黨長達12年的“裏根革命”時期的結束,意味著戰後出生的新一代領導人在美國政壇的崛起。
新人新氣象
1993年1月20日,克林頓宣誓就任美國第四十二任總統。舉國上下,人們在歡慶新總統就職的同時,都期待著他不負眾望,切實履行競選時的諾言,成為一名“認真負責的總統”,讓他們“得到比口號和30秒電視商業廣告更多的東西,比漂亮的政治辭藻和過時的方案更多的東西。”克林頓也深感責任重大,他決心用實踐證明自己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在世紀之交實現美國人的強國之夢。
剛剛走馬上任的克林頓總統,首先關注的是經濟問題。1993年2月17日,他向國會提交了他就職後的第一個國情谘文,闡述了他振興美國經濟的政策主張;同年4月,克林頓向國會提交了1994年財政預算方案。從這兩個文件以及1993年美國政府的一係列經濟舉措來看,“克林頓經濟學”的主要政策主張,是以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節和幹預為主,增稅節支、促進投資、擴大就業、加強科技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擴大對外貿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