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克林頓的權力之路(1)(1 / 3)

小州長擊敗大總統

海灣戰爭勝利後,布什總統在國際上聲望如日中天,在國內聲譽也達到頂峰。人們普遍相信布什在1992年競選連任會十拿九穩。在這種形勢下,民主黨最有實力角逐總統職位的幾名“重量級”選手,如紐約州州長科莫和新澤西州國會參議員布拉德利都早早地打退堂鼓,不再參加那年的民主黨預選活動。代替他們上場的是一批知名度較低的第二梯隊成員,如馬薩諸塞參議員聰各斯、弗吉尼亞州黑人州長懷爾德、艾奧瓦州參議員哈金、內布拉斯加州參議員克裏、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以及加利福尼亞前州長傑裏·布朗等。這批人多數是政界後起之秀,有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敢打敢衝。他們認為同布什較量勝固可喜,敗也無損。其中,克林頓的表現尤為引人囑目。

比爾·克林頓於1946年8月19日出生在阿肯色州霍普鎮的一所醫院裏。他的母親曾經是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地方醫院的見習護士;生父是得克薩斯州的一名汽車推銷商,但不幸在克林頓出生前即遭遇車禍身亡。幼年時的克林頓寄養在外祖父家裏,生活並不優裕,但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順利地念完了小學和中學。他在學業上那種力求拔尖的性格,也表現在各種社會活動中要出人頭地上。他既是籃球場和綠茵場上的健將,又是學校樂隊的首席吹奏手和許多音樂會的主持人,曾在阿肯色州薩克斯管獨奏比賽中奪得了冠軍,成為校園和社區中的“知名人士”。16歲時,克林頓作為阿肯色州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華盛頓舉行的全國青少年團體代表大會,同大名鼎鼎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威廉·富布賴特共進午餐,並在白宮受到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克林頓興奮之至,回家後的頭一件事,便是把同肯尼迪握手的照片拿給母親看,臉上漾起洋洋自得的神采,還連說這次華盛頓之行“非常有價值”、“非常了不起”。以後的事實證明,克林頓決心投身於政治活動,而徹底放棄當醫生和音樂家的意願,正是從參觀白宮的那一刻開始的。

1964年9月,克林頓考入華盛頓特區的喬治敦大學外交學院。4

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得到牛津大學的羅茲獎學金,到英國留學兩年;回國後,隨即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進修,1973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克林頓的妻子希拉裏·羅德姆也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高材生。

1975年他們結婚後,沒有留在東部從事待遇優厚的職業,而是回到他的家鄉去施展抱負。他在阿肯色大學任教,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不久即成為該州頗有名氣的律師。

1976年克林頓第一次競選公職獲勝,當上阿肯色州檢察長;1978年他競選州長又輕而易舉地獲勝,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州長。1979年1月克林頓在宣誓就任州長時,許諾要領導阿肯色州走向“成就卓越的新時代”,使該州老百姓“過上全國人民都羨慕的好日子”。雄心勃勃的年輕州長一上台就四麵出擊,貪多求快,結果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團,引起人們的群起圍攻。這使專注於自己律師業務的希拉裏也跟著煩惱不已,多次勸他不要做過了頭兒,但克林頓依然我行我素,堅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政策。阿肯色州的選民們決定教訓一下這個狂妄的年輕人。

1980年克林頓競選連任,結果敗給了共和黨州長候選人弗蘭克·懷特。

在受到這次挫折後,克林頓並不服輸。他總結了失敗的教訓,認為“一個改革者必須做選民需要他幹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幹的事。”所以他準備重新再來,尋求新的挑戰。1982年2月,克林頓在一次30秒鍾的電視廣告中出現在阿肯色州的選民麵前,宣傳他將再次競選州長,說自己已從錯誤中吸取了必要的教訓,請求選民們諒解他、支持他,再給他一次“為民眾謀取福利”的機會。他在妻子的陪同下驅車周遊全州,廣泛接觸選民,聽取他們的意見,提出了迎合人心的三條競選綱領,即增加教育經費、擴大就業機會和降低公用事業費。11月選舉揭曉,克林頓擊敗現任州長懷特,成了阿肯色州曆史上第一個曾被擊敗、後來又重新崛起的州長。

在州長的第二屆任期內,克林頓通過大幅度提高教師工資和改革公立學校製度,發動了一場“教育革命”,獲得了“教育州長”的美稱。之後克林頓又連續三次競選連任獲勝,直到1992年底當選為美國總統為止。

1991年10月初,克林頓州長正式宣布他將角逐1992年的總統寶座。他在一片歡呼聲中走上州議會大廈的演講台,向上萬名觀眾發表了一篇充滿激情和變革思想的演說。克林頓從美國的理想出發,說到美國現狀,認為現在的美國正在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正在削弱社會的力量,正在破壞那從建國以來就縈繞在人們頭腦中的美國夢;納稅人的負擔越來越沉重,而他們的生活卻沒有改善,社會凝聚力正逐漸喪失,政府對這一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宣稱,美國應該訂立一個新契約,政府應為提高人民生活而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