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次競選,克林頓作了精心準備。他的競選主題顯然切中了現實。在美國,中產階級是美國社會的主體,他們人數眾多,受教育程度高,支配著美國的思想文化。然而,長期以來,中產階級的利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通貨膨脹和高額預算赤字使他們受到了損害,而高失業率又時常對他們構成威脅。對於中產階級的困境,雖然曆屆政府都承諾要加以解決,但結果卻遠不如人意。這時候,克林頓把中產階級的困境與美國夢聯係起來,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點,無疑贏得了許多美國人的讚同。
10月23日,克林頓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喬治敦大學,在那裏他發表講話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競選主張———重建美國社會,建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新契約,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政策;保護中產階級,提高社會凝聚力;改革赤字預算,增強美國經濟等等。這與布什總統的現行政策是不同的,布什努力在國際上尋求勝利果實,而克林頓則把目光投向國內,他的對外政策是建立在國內經濟發展之上的,他認為美國要保持全球領導地位,就要恢複經濟實力。他主張摒棄過時的“舊模式”———冷戰和共產主義,建立“新模式”———製定“一項新的經濟政策,開創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時代,以服務於普通美國人”;強調“必須拆除我們觀念中那堵把內政與外交、經濟與軍事分隔開來的牆壁”,實現內政與外交、經濟與軍事的一體化。
在初選活動拉開序幕時,克林頓已經組建起一套由競選老手入局、
鬥誌旺盛而富有成效的堅強班子。來自芝加哥的競選總管戴維·威廉既善於處理一切競選事務,調動全班人馬的積極性,又能協助製定競選的戰略,是克林頓的得力幹將;財務主管鮑勃·法默曾在1988年為杜卡基斯競選總統募集到數百萬美元的經費。1991年10月克林頓宣布參加競選時,幾乎沒有什麼競選資金,兩個月後,法默就為他募集了300萬美元,到1992年初又增至820萬美元。而民主黨的其他競選者的經費則少得多,從布朗籌集的50萬到哈金的200萬美元不等。此外,克林頓夫婦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朋友,他們大都是社會、教育、政治各個領域的專家和權威,為克林頓的競選出謀劃策,提供了許多非常有用的幫助。
1991年11月,民主黨的6位總統候選人一道出席本黨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代表會議。當代表們為5個候選人枯燥乏味的競選說教給弄得昏昏欲睡之際,最後一個登台的克林頓發言了。他別出心裁地把一對失業夫婦請上講台,用他們的現身說法,揭露布什政府忽視中產階級的嚴重弊端,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12月23日公布的一次新罕布什爾州的民意測驗表明,克林頓得分為25%,位居第二,僅落後於得票27%的聰各斯。但3個月之後,懷爾德、聰各斯等4位競選對手因經費不足相繼退出角逐,克林頓在民主黨內隻剩下一個得票數遠低於他的對手———傑裏·布朗州長了。
1992年6月初,加利福尼亞、亞拉巴馬、新澤西、蒙大拿、新墨西哥和俄亥俄這6個州的預選落下帷幕。至此,克林頓在宣布競選總統8
個月後,在進行了預選的36個州中勝了28個,把53歲的單身漢布朗遠遠地甩在了後麵。他一路過關斬將,淘汰了本黨的5名競爭對手,終於可望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提名。
與此同時,共和黨內爭取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競選活動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盡管布什總統獲得了多數共和黨人的支持,但他時運不佳,受到了美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困擾,使上次大選中支持共和黨的廣大中產階級由於生活水平下降都轉而支持民主黨,一些原來支持共和黨的大公司也因不滿布什的國內政策而轉向民主黨。尤為嚴重的是,共和黨發生了內訌,以專欄作家帕特裏克·布坎南為首的極端保守派在共和黨預選中向布什提出了有力的挑戰,迫使布什不得不同時在兩條戰線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