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新保守主義的興起(6)(2 / 2)

1989年12月4日,布什在布魯塞爾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首腦會議上,提出了“新大西洋主義”,主張把北約、歐共體和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安全”)作為建設“完整及自由的歐洲”的三大支柱,建議把北約從軍事———政治組織逐步改造成政治———軍事———經濟組織,並使其活動擴大到歐洲以外地區。“新大西洋主義”強調在保持美國領導權的基礎上,在政治上允許盟國有更大的發言權和更多地滿足其參預決策的要求;在經濟上通過互相讓步、妥協,避免貿易戰和其他形式的對抗。同時,“新大西洋主義”也帶有籠絡蘇聯的成分,其目的既是為了爭取蘇聯支持或至少默許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將要采取的軍事行動,也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東歐和蘇聯的和平演變。

1990年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的外交談判失敗以後,布什總統堅定了武力解決海灣危機的決心,他提出了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通牒。15日期限過後,伊軍仍無撤離的跡象。經過充分的準備,布什於1991年1月17日下令“沙漠盾牌”轉為“沙漠風暴行動”,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等地的重要戰略目標和部隊集結地進行了為時40多天的猛烈空襲,徹底摧毀了伊拉克的空軍、防空和導彈進攻能力,並切斷了其通往科威特的補給線。

2月24日,多國部隊又開始了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麵作戰行動。經過100個小時的地麵戰,徹底擊潰了伊拉克的幾十萬大軍,迫使薩達姆不得不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從科威特撤離,實際上等於是向美國及其盟國的投降。舉世矚目的海灣戰爭顯示了美國的軍事實力,使美國得以加強在整個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美國在海灣戰爭中的迅速取勝使1988年競選總統時布什“怯弱個性”的印象一掃而光,他在國內的聲望如日中天,在民意測驗中公眾對他的支持率一度接近90%,刷新了曆史紀錄。

海灣危機爆發後不久,布什就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宣稱建立世界的新秩序是美國義不容辭的職責。1991年1月16日,他在宣布對伊拉克開戰的電視講話中又強調說:“在我們麵前擺著為我們自己,也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機會,在我們獲得成功後,我們將得到建立新秩序的真正機會。”在打敗伊拉克後,布什進一步把美國主導的世界新秩序概括為四項原則,即和平解決爭端、團結反對侵略、減少和控製武器和公正地對待所有國家的人民。其實質內容是: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具有無可爭議的世界領袖地位;美國的製度、文化模式具有全球的推廣意義;美國應千方百計地保持霸權,推行獨霸世界的戰略。顯而易見,布什的所謂世界新秩序的構想與他過去提出的“超越遏製”和“新大西洋主義”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盡管美國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也不能掩蓋她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的事實。布什1990年9月11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的講話坦率地承認,“海灣局勢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今天在經濟上是再脆弱不過了。”美國把二戰後,特別是裏根時期花了上萬億美元研製、生產的全部先進武器,除核武器外,都拿出來對付小小的伊拉克,在軍事上當然綽綽有餘。但是,幾十萬駐海灣的多國部隊需要幾百億美元的軍費,而美國國會卻限製布什政府至多隻能花150億,因此布什政府不得不尋求盟國共同負擔軍費。科威特流亡政府允諾支付50億美元,日本撥出100億美元,德國提供30億馬克,埃及、約旦、土耳其三國提供20億美元。盡管如此,美國在軍費方麵仍有相當的困難。這說明美國的國力已今非昔比。由於這樣,布什所勾畫的世界新秩序藍圖,並沒有發展成為係統完整的對外戰略,喧囂了一陣後就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在海灣戰爭勝利後,布什以為自己競選連任已十拿九穩,所以在1991年上半年把主要精力繼續放在調整外交政策上,而沒有為競選活動花費太多的時間。他壓根沒有料到1991年第二、三季度剛開始緩慢回升的經濟,到第四季度又開始下跌,美國經濟的再度衰退成為國內關注的主要話題。直到這時,布什才覺得形勢不妙,力圖采取措施加以補救,但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年輕的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已對他構成嚴重的威脅,最終在1992年的大選中將他逐出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