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場辯論中,兩位總統候選人表現都很出色,難分高低。但到第二次辯論時,布什明顯地占了上風。他在自己競選班子的幫助下,改善形象,不斷為自己增添新意和吸引力。對人們普遍關注的反對吸毒、加強教育、保護環境、減少犯罪等問題上提出一些新辦法,由此使他的形象和聲望大增。相反,杜卡基斯卻給人一種冷若冰霜的形象,缺少表情,被報界稱為“冷麵人”,讓人感到難以接近。在同布什的第二次電視辯論中,當有人問他,如果他的妻子被奸殺,他是否仍主張對凶手不處死刑,杜卡基斯做出的反應不是情緒激昂的譴責罪犯,因而顯得缺少人情味。原來支持民主黨的眾多女性選民因而拋棄杜卡基斯,而投布什的票。最後,布什以3,993萬對3,396萬張普選票和426對112張選舉人票獲勝。
1989年1月20日,喬治·布什宣誓就任美國第41任總統。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從喬治·華盛頓宣誓就任第一任總統以來,整整是200周年。因而,對這位幸運的新總統來說,他的就職慶典具有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
裏根的影子
喬治·布什上台之時,正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第七個年頭,國際形勢出現明顯的緩和跡象,這使新總統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他在就職演說中說道:“一股清新的輕風正在吹拂,一個沐浴於自由之中而精神爽快的國家已作好了繼續奮進的準備。”他宣稱要領導美國人民“開辟新的天地”,“采取新的行動”,但究竟朝哪個方向前進,布什心中還很不清楚,他隻是強調,要在保持與西方盟國友好關係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對蘇緩和外交,但要保持必要警惕。他認為,日趨一體化的西歐、動蕩中尋求新出路的東歐、經濟正迅速崛起的東亞,都向美國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機會。他號召共和黨和民主黨加強合作,消除分歧。作為裏根事業的繼承人,布什深知他的前任在8年執政期間給美國帶來了相對繁榮,但又遺留下許多棘手的難題,高達28,000億美元的國債,超過1,500億美元的年度財政赤字,巨額貿易逆差,以及失業、吸毒、暴力犯罪、教育等成堆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布什既要解決社會問題,又要平衡預算,就不能不向民主黨伸出和解之手。尤其是國會兩院又控製在民主黨手中,他更需要兩黨的精誠合作。然而,不久布什即體會到總統職位的艱辛。
為了報答競選運動中出過錢或出過力的人,布什的人事工作班子要求新任命的部長們保留至少700個高級職位供白宮使用。但粥少僧多,從大選揭曉到布什就職的兩個月時間內,布什的工作班子收到了兩萬多份簡曆和求職信,其中僅傳統基金會交來的2,500名共和黨保守派人士的簡曆就厚達10英尺。傳統基金會是裏根的智囊團,曾為布什競選出謀劃策,它交來的名單布什自然不能等閑視之。新任商務部長莫斯巴赫曾是布什競選班子的財務委員會主席,他送來一份長長的捐款人名單,強調其中排在前50位的巨額捐款人的要求“必須予以滿足”,並稱有10多個人指名要擔任駐重要國家的大使。由於布什未能滿足他的要求,莫斯巴赫競公開表示不滿,布什也無可奈何。麵對著重重阻力,布什用了65天的時間才組成他的內閣。
按憲法規定,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還必須得到參議院的同意。布什在這方麵也頗不順利。直到1989年4月1日,布什任命的高級官員中隻有28人得到參議院批準,22人在等候批準,97人還在由聯邦調查局初步審查,沒有提交參議院。在國防部長的人選問題上,布什最初提名的是共和黨參議員托爾,但為參議院拒絕,最後布什隻好改提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切尼為國防部長。
早在競選期間,民主黨人就抨擊布什對裏根總統亦步亦趨,是個標準的“唯唯諾諾”先生,說他缺少主見和創新精神。在布什上台後,他還遲遲擺脫不掉“裏根的影子”的稱號,以致有報刊把布什政府戲稱為第三屆裏根政府。他不能對裏根的大政方針作實質性的改變,又要顯示自己和前任的不同,隻好在一些小事上做文章。例如,裏根通常每天的工作時間從上午9時到下午6時,布什改為從早上7時到下午6時;裏根有22名“總統助理”,布什隻任命了14個;薪金也有所減少;鑒於裏根政府後期醜聞不斷,布什一再發表講話,強調他的政府會遵守高道德標準,並大大增加記者招待會的次數,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這些做法多少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