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尼克鬆連任總統後,喬治·布什離開聯合國大廈,出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然而,剛就任主席職位不久,布什便遇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水門事件”。他的大部分時間不是用來幹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本職工作,而是忙於盡可能減少這一事件對共和黨的損害。開始,他極力維護尼克鬆的形象,後來隨著事實的逐步公開,加之有人批評他袒護總統,他才不得不改變態度。1974年8月7
日,布什以黨的主席的身份寫信建議尼克鬆辭職,而尼克鬆恰好在第二天遞交了他的辭呈。盡管尼克鬆下台勢所必然,但人們普遍認為布什的這封信對於結束水門醜聞起了重要作用。這使布什在國內獲得廣泛的讚譽。
福特繼任總統後,布什因為自己和他同屬溫和保守派,對他的順利繼任又幫了忙,本以為會被提名為副總統,不料福特選擇了納爾遜·洛克菲勒。布什頗感失望,一度打算回老家另謀出路。福特挽留他繼續擔任公職,提出可以任命他為駐英國或法國的大使。布什經過考慮後,挑選了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的職務,並得到總統的同意。由於美中關係剛解凍不久,美國的中國熱方興未艾,中國是美國輿論關注的一大熱點。布什來華後積極開展工作,會晤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共領袖,結識了中國各界許多知名人士,還和夫人騎著自行車到處跑,接觸普通百姓。這些消息反饋到美國,使布什在國內聲譽鵲起。
布什來華之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係列違法活動已經被揭露,受到國會調查。他擔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期間,上述調查有了新的突破。1975年11月1日,國務卿基辛格打電報給布什,說總統希望他能接受中央情報局局長的提名,並補充說這一職務直接受總統領導。布什就職後堅決糾正中央情報局多年來插手政治和幹預政策製訂的做法,恢複該局隻管收集情報而不參與製訂政策和國內政治活動的傳統。
他的工作得到福特的賞識。福特私下表示,如果自己連任不成,就推舉布什為下一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有一次,當布什的助手向福特彙報1985年將可能發生的一些問題時,福特脫口而出:“那不是我的事,那時候喬治(布什)將是總統了。他會管的。”
1976年的大選,共和黨以失敗告終,民主黨人卡特入主白宮。布什辭去了中央情報局局長的職務,於1977年1月回到得克薩斯州,開始為4年以後的大選做準備。
1979年5月1日,布什宣布正式參加總統競選。他在共和黨內曆來屬溫和保守派,他的競選戰略也是以此為出發點,以中間派的麵貌出現,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可以彌合黨內保守派和溫和派分歧的人物。
1980年競選開始後,隨著黨內初選的逐步展開,裏根和布什逐漸把其他對手拋在了後麵,其他競爭者先後退出競選,黨內爭取總統提名的競爭實際上成為布什和裏根的角逐。由於70年代末美國社會趨於保守,裏根的競選綱領得到多數選民的支持,麵對現實,布什隻得宣布退出競選。這樣,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裏根作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以全票通過。裏根贏得提名後,出於平衡黨內溫和派勢力的考慮,立即邀請布什為他的競選夥伴,並許諾將讓布什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不像過去的副總統那樣有職無權。
1981年1月20日,在裏根總統隆重的就職典禮上,布什也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副總統。隨後8年,在美國國內的各類演講會上,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外交場合,都可以看到美國副總統喬治·布什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