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冷戰的序幕和開始(4)(1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對日本的政策帶有這樣一個目的:確保日本人永不再構成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益的威脅。為此,美國占領當局力求既要使日本民主化,又要通過將它的經濟恢複到1930~1934年間的水平,來使日本降為二等國家。日本投降後不出數日,麥克阿瑟將軍就與日本自由派分子合作,對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即解除日本武裝力量,實行五大改革(解放婦女、承認工人團結權、教育自由主義化、廢除專製政治和經濟製度民主化);國家和神道分離,廢除作為國教的神道教,天皇裕仁發表否定自已“神性”的所謂“人間宣言”。廢除軍國主義教育,凍結皇室財產,解散財閥,頒布《禁止壟斷法》和《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進行農地改革,整肅軍國主義,製定憲法等。與此同時,國際法庭審訊了首要的戰犯,對東條英機和十多名罪大惡極的戰犯判處了死刑。

但是,從1948年起,中國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的統治即將崩潰。鑒於東亞形勢的巨變,美國的決策者們實行了一次徹底的大轉向。美國從這時起轉而重視日本,將它看作是一個對付赤色中國的軍事砝碼。美國采取了許多步驟,扶植和支持日本經濟;還不再對日本施加壓力要它永遠放棄戰爭了。1951年9月,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在舊金山召開了對日媾和會議,簽訂了對日和約;同時,美、日兩國又簽訂了安全條約,允許美國在日本列島保留駐軍和空軍基地。

美國政府幾乎完全沒有料到,世人注意的焦點很快就變成既非日本也非中國,而是古老的朝鮮半島。早在二戰後期,美國就想獨占整個朝鮮。但由於蘇聯對日宣戰與蘇軍迅速南下,使其獨占方案難以實現。

杜魯門經過一番斟酌,遂以美蘇兩國軍隊分別承擔的軍事作戰任務為理由,最後確定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線。8月15日,杜魯門在給斯大林的絕密信中,征求斯大林對38度線為南北美、蘇軍隊分別受降分界線的意見,斯大林表示同意。但實際上這條臨時劃分的受降線,卻變成了美蘇兩個軍事占領區的分界線。朝鮮被分裂成了兩個國家,並向不同的方向發展。1948年5月,南朝鮮單方麵舉行了選舉,選出了議會。

7月17日該議會頒布了憲法,並於8月15日成立了由李承晚任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美國隨後推動第三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承認它是朝鮮的“合法政府”。美國的軍事占領宣告結束,並於9月完成全部移交工作。針對美國的分裂活動,9月9日北朝鮮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出現分裂的局麵根本不符合朝鮮人民的願望,對於南北雙方來說,也都是不能接受的。其結果必然要加劇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當天,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決議,指責北朝鮮是“侵略者”。

美國決策者在戰爭爆發後舉行的第一次高層會議上,就認定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受到蘇聯的指使和支持,“是柏林事件更大規模的重演”,美國必須予以還擊,才能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6月25日,杜魯門批準增加對南朝鮮的軍事援助,出動海空軍掩護美國非軍事人員撤離,同時命令三軍參謀長立即作好參戰的準備。6月27日,美國政府宣布正式參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美國所起草的製裁北朝鮮的“決議”,組成“聯合國軍”。第二天,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由於美國派遣了五倍於其他各國派出的部隊,所以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把這場衝突看作是美國的一次戰爭。

朝鮮人民軍向半島南部推進,作戰將近6個星期,一路擊潰他們所遇到的較小的南朝鮮和美國部隊。兵力懸殊的守方部隊且戰且退,後來退到了半島的最南端。在這裏,他們竭力死守,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增援部隊這時正在源源不斷地湧進釜山港,麥克阿瑟建立起了海、空支援。9月中旬,美國憑借其優勢兵力,在朝鮮中部的仁川登陸,向北朝鮮軍隊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迫使其全麵向北撤退。9月26日,漢城再度回到南朝鮮手中,聯合國軍這時開始了對北朝鮮邊境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