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冷戰的序幕和開始(3)(1 / 2)

它的目的應當是在世界上複興一種可實行的經濟,從而容許自由的製度能在其中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出現。”他還表示,任何一個願意支援這一複興工作的國家,都會得到美國充分的合作。

馬歇爾計劃提出後,立刻得到西歐各國特別是英、法的響應。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和法國外交部長皮杜爾馬上向包括蘇聯在內的22個國家發出邀請,近期將在巴黎舉行會議,討論複興歐洲經濟的事宜。盡管莫洛托夫應邀來到巴黎,討論了會前準備事項,但當時蘇聯政府斷定,參加一項會使美國勢力在西歐得到擴張的計劃是不明智的。7月2日,蘇聯退出巴黎會議。這樣,“歐洲複興計劃”就事實上變成了“西歐複興計劃。”

1948年2月,馬歇爾計劃開始執行。共有16個歐洲國家通過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製訂經濟計劃,美國在4年中向他們提供了120億美元的援助,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得以恢複並超過了戰前水平,與此同時,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也還起到了加深美、蘇分歧的作用。

戰後德國由蘇、美、英、法四國分管。1948年春,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蘇聯切斷西柏林與西方的水陸交通,美國則用空運向西柏林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資將近一年,直到蘇聯解除封鎖。1949年西德和東德分別成為獨立國家。

第一次柏林危機促進了西歐國家之間的軍事聯合。1948年3月簽訂的《布魯塞爾公約》將英、法、比、荷和盧森堡等國結合成為一個防禦同盟。這是西歐走向聯合的發端。同年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新方向的“範登堡決議案。”根據這一決議,由美國、“布魯塞爾條約組織”成員國和加拿大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舉行會談,討論針對蘇聯的軍事同盟計劃問題。這是美國國會第一次在和平時期同意美國政府與美洲大陸以外國家締結軍事同盟條約。於1949年8月生效的《北大西洋公約》,將美國、加拿大和西歐10國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加強了美國對西歐國家的控製,並在歐洲大陸組成了一個遏製蘇聯和東歐的弧型包圍圈。

次年,北約即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調整和部署。第一批由美國運送的武器,於4月間抵達歐洲;英法兩國都著手重整軍備,艾森豪威爾將軍出任北約武裝部隊的最高司令。1954年9月,在美國操縱下,各成員國又同意把西德拉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

針對上述情況,蘇聯於1954年11月底,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代表邀請到莫斯科開會,譴責西方國家武裝西德的政策。1955年3月,蘇聯和東歐各國進一步就簽訂集體友好互助條約和建立武裝力量等問題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5月,幾乎在西方國家接納西德加入北約的同時,蘇聯與東歐7國簽訂了《友好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通過了成立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的決議。其內容與北約的協議類似。它規定:“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一締約國……應個別地或通過與其他締約國的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加劇了東西方的對峙,兩大集團之間劍拔弩張的冷戰格局已全麵形成。

朝鮮戰爭

正當杜魯門政府在歐洲問題上忙得不可開交之際,遠東的上空也燃起了熊熊烈焰。

杜魯門在接任總統職位後,最初仍繼續奉行羅斯福的對華政策,將中國看作是美國在亞洲利益的支柱,並支持國民黨對抗共產黨,力圖消滅中國人民的革命武裝力量。但因力不從心,隻好采取政治和談與支持蔣介石壟斷接受日偽投降權利,調運國民黨軍隊搶占地盤的兩手策略。為了幫助國民黨爭取時間布置內戰和玩弄政治欺騙,美國駐華大使帕特裏克·赫爾利以“調停人”的姿態,推動國、共兩黨舉行和談。蔣介石於1945年8月14、20、23日曾3次電邀毛澤東主席前往重慶和談,赫爾利還專程趕往延安迎接。28日,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毅然到達重慶,經過1個多月的談判,達成了國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與此同時,美國調動了大批飛機、船艦,把西南大後方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