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冷戰的序幕和開始(4)(2 / 2)

美國是在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時參戰的,如果南朝鮮和美國的軍隊跨過這條線向北推進,中國人會不會參戰呢?杜魯門從一開始就主張,對朝鮮的幹涉將是有限的,他無意於深陷在亞洲的一場陸地戰爭之中,或者陷入與俄國或中國的直接軍事衝突中。提倡遏製理論的喬治·凱南等人認為,聯合國業已達到了它擊退北朝鮮人的目的;現在應當沿38度線鞏固它的防線,並進行談判以取得和解。但是,因在仁川得手而趾高氣揚的麥克阿瑟卻深信,結束戰爭並統一朝鮮的唯一辦法,就是征服北朝鮮。在一個短時期內,美國政府的決策者們被麥克阿瑟的論點說服了。盡管中國政府已經發出了他們可能會參戰的警告,聯合國大會仍對此置若罔聞,決議授權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

為了解朝鮮戰爭的實際情況和中國參戰的可能性,杜魯門於10月15日飛抵威克島,與麥克阿瑟舉行單獨會談。麥克阿瑟保證說中國人不會進攻,而且,萬一他們進攻,“也不會有極大的殺戮。”據此,杜魯門便批準了向鴨綠江畔中國邊界外數英裏處的進軍。10月20日,聯合國軍攻占平壤。24日,麥克阿瑟下令取消有關不準美軍在朝鮮北部邊境地區作戰的限製,指示美軍可以一鼓作氣打到鴨綠江邊。此時,美國武力統一朝鮮的氣焰囂張到了頂點。

美國實行武力統一朝鮮政策的前提是指望中、蘇均不介入的情況下能迅速結束戰爭。但是,到10月25日,早已進入朝鮮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發起了第一次戰役。11月5日戰役結束,推進到鴨綠江邊的聯合國軍遭到突然打擊後,全線退至清川江以南。11月25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二次戰役,迫使聯合國軍向三八線以南撤退,並主動放棄了平壤等地。

當中國軍隊發動攻勢後,麥克阿瑟從過去的盲目樂觀一變而為驚慌失措,他在11月28日發表的公報中說:“我們麵臨著一場全新的戰爭。”又說:“本司令部……現在麵臨的局勢超出了它的力量和控製。”12月3日,他聲稱:“我所指揮的這支小小的軍隊,在不宣而戰的戰爭中,正麵對著整個中國。”他要求製訂“足以應付有關現實問題的決定和戰略計劃,以及把它付諸實施的措施。”他建議轟炸中國在滿洲的基地和供應線,允許空軍在追殲米格飛機時越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封鎖中國的海岸,空襲中國大陸人口稠密的工業城市,以及讓蔣介石的軍隊反攻大陸。

杜魯門不同意擴大朝鮮戰爭的政策,他不想讓麥克阿瑟把美國拖入到對赤色中國全麵開戰那一“巨大的陷阱”中。但他同時又認為,美國當前決不能示弱。杜魯門在11月30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聲明,美國準備加強軍事力量,應付中國參戰後的局勢,而且“一直在積極地考慮使用原子彈。”但是,杜魯門的聲明在西歐引起劇烈的震動,各盟國特別擔心美國使戰爭升級會導致它改變“歐洲第一”的戰略,並引起蘇聯在歐洲實施報複。英國首相艾德禮於12月4日抵達華盛頓,表明英國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的看法。通過美英會談,杜魯門政府終於廓清了它將奉行的政策,即在不損害歐洲防務和不擴大戰爭的原則下,繼續進行戰爭,直到形成對美國有利的談判條件為止。

麥克阿瑟決不希望舉行談判。盡管他曾受到警告,不可發表與聯合國的政策相抵觸的聲明,但他拒不聽命,於1951年3月24日對中國發出了要進攻的威脅。這一聲明在美國決策者中造成極大混亂,也引起西方國家的嚴重不安。4月11日,杜魯門在與國務卿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將軍商討以後,戲劇性免除了麥克阿瑟的職務,由馬修·李奇微接替。

從1951年7月開始,朝鮮戰爭雙方舉行停戰談判。談判期間談談打打,持續了兩年之久。直到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朝鮮戰爭宣告結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而言,介入朝鮮戰爭是一次嚴重的偏離行動。它對美國的亞洲政策以及這一地區與盟國的關係,均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美國並沒有從這次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繼續在亞洲到處承擔軍事義務,煽動反共歇斯底裏,與中國處於尖銳的敵對狀態,並最終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