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5)(2 / 3)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美國迅速做出反應,繼丘吉爾之後,羅斯福在6月23日宣布盡一切可能援助蘇聯。次日,他撤銷了對價值3,900萬美元蘇聯資產的凍結。一個月後,美國把第一批價值2,200萬美元的戰爭物資運往蘇聯。同時,羅斯福派正在倫敦訪問的特使霍普金斯宣布蘇聯為《租借法》受援國,美國將向其提供1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與此同時,美英兩國的戰略合作也進一步加強。1941年8月,羅斯福在北大西洋上的一艘巡洋艦上,同丘吉爾會晤。這是同盟國戰爭時期第一次首腦會議。會議協調了在歐洲援蘇方針和在亞洲加強對日政策。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發表了有關戰爭目的的聯合聲明———《大西洋憲章》,聲明兩國反對侵略、反對領土擴張、支持民族自決等原則。

9月4日,一艘德國潛艇在冰島海麵襲擊了美國驅逐艦“格裏爾號”,但未擊中。羅斯福譴責這種“海盜行為”,並命令海軍對這些“大西洋響尾蛇”要“一經發現就開炮”。“格裏爾號”事件後,大西洋上美、德艦艇之間不斷發生衝突。10月,又有兩艘美國軍艦被德國潛艇擊傷和擊沉。羅斯福宣布,“射擊已經開始,曆史將記住是誰放的第一槍”。

“希特勒的魚雷直接對準著每一個人,不論他是生活在我們的海岸,還是最邊遠的角落。”總統的這些慷慨陳詞並沒有創造出一種適宜的宣戰條件,隻是促使國會兩院在11月再次修改《中立法》,允許武裝商船,恢複美國船隻開赴戰區進行貿易的權利。這樣,美國船隻就可以把軍火運到英國來了。需要指出,參眾兩院在通過中立法修正案時比數十分接近,可見國會的孤立派勢力仍很強大。

說來促成美國參戰的契機不是在大西洋,而是在太平洋。羅斯福在大西洋上竭力尋找的參戰理由,卻是在太平洋上不那麼情願地得到的。

1941年7月,日本開始向南亞發動攻勢,占領了印度支那,其中包括金蘭灣的重要港口,距離新加坡隻有750英裏。日本一方麵大舉發動進攻,一方麵用和平談判的外交手段欺騙美國政府。到12月初,日本已經做好了進攻珍珠港的部署。羅斯福政府雖然已認識到美日戰爭即將爆發,並向珍珠港和馬尼拉發出了“戰爭警訊”,指出日軍可能要進攻菲律賓、泰國或馬來半島。但沒有料到珍珠港將會受到襲擊,隻是指示駐夏威夷的美國陸軍要預防敵人的破壞活動。實際上,美國政府的軍政要員並沒有提高警惕,更沒有做出必要的軍事準備。直到12月6日,總統還親自去電向日本裕仁天皇呼籲和平。同一天晚上,美國上下到處都是歌舞升平,歡度周末;陸軍情報局長謝爾曼·邁爾斯將軍認為被截獲的關於日本軍艦動向的電報“沒有多少軍事意義”因此並不特別憂慮。他打電話給遠東問題專家布拉頓,告訴他“沒有理由發布戒備令或布置夜班”;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正與夫人在邁爾斯堡安靜地度假。那天夜裏,在華盛頓的內閣成員,無論是總統羅斯福,還是國務卿赫爾、海軍部長諾克斯、陸軍部長史汀生,誰都沒有料到日本特遣艦隊正秘密地向珍珠港逼近。

在瓦胡島,那裏的情況也和華盛頓一樣,夏威夷海、陸兩軍司令壓根想不到珍珠港會遭到一場滅頂之災。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將軍,在檀香山出席私人晚宴後,就上床睡覺,打算第二天上午同陸軍司令肖特將軍去打高爾夫球。他們都認為沒有必要發布長期戒備令。因此,港內94艘艦艇上的大部分人員,除了少數值班外,都安然入寢。

1941年11月7日上午7時55分,瓦胡島沉浸在星期日清晨的悠閑氣氛中,無數炸彈突然從天而降了。到了羅斯福總統稱之為“永世遺羞之日”的這可悲哀的、血腥的一天結束時,美國海員、士兵、海軍陸戰隊員和平民共有2,403人喪生,1,178人受傷;在陸地上或海麵上被擊毀的飛機共149架;主力艦“亞利桑那號”被擊中沉沒,“俄克拉何馬號”中彈傾覆,“田納西號”、“西弗吉尼亞號”和“加利福尼亞號”沉入海底;“內華達號”為避免沉沒駛上了灘頭;兩艘海軍輔助艦被擊毀;三艘驅逐艦和另外幾隻艦艇嚴重損壞。所幸航空母艦出海去了,總算逃過了這場浩劫,而且日本轟炸時漏掉了海軍船塢內的油庫和潛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