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5)(1 / 3)

由於美國公眾輿論傾向於加強軍事準備以應付法西斯國家對西半球的威脅,共和黨孤立派領袖為了嘩眾取寵,轉而指責羅斯福忽視國防建設。羅斯福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國會紀錄,白紙黑字,既改不掉,也禁不了。”接著他公開批評了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麥克納裏、參議員奈伊等人一貫的反對加強軍備和反對禁運條款的立場。這次競選結果雖不如上次,但他的票數還是遠勝於對手。選民投票的結果是:在普選票方麵,羅斯福27,307,819票對威爾基22,321,018票;在總統選舉人票方麵,兩人的票數分別為449票和82票。羅斯福理所當然地把他第三次當選看作美國人民對他的政策的認可了。這樣他就可以放手推行他的外交政策了。隨著戰爭和軍火生產的加緊進行,新政麵臨的工廠開工不足、就業難等方麵的問題迎刃而解,整個美國的工業實際上已向“兵工廠”過渡。

珍珠港之難

羅斯福就任第三屆總統後,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對白宮班子重新進行了調整。原副總統加納和民主黨主席、郵電總局局長法利因不滿羅斯福的政策而離開了。副總統由華萊士擔任,國務卿則繼續由赫爾擔任,財政部長和勞工部長仍分別由小亨利·摩根索和帕金斯女士擔任。而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這兩個重要職位則分別由對法西斯德國持強硬態度的共和黨人史汀生和諾克斯擔任。可以看出,羅斯福的戰時內閣帶有聯合政府的性質。除此之外,羅斯福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謀班子,其成員主要有埃德溫·沃森、威廉·哈西特、斯蒂芬·厄爾利、馬文·麥金太爾和哈裏·霍普金斯等。其中,霍普金斯擔當的角色尤其引人注目。他在總統與內閣各部特別是與陸軍部之間,有效地起著溝通作用;他常常代替總統處理許多事務,凡是他能夠處理的,就不去麻煩羅斯福,他的忠誠和盡職使他得到羅斯福的信任。另外,白宮預算局長哈羅德·史密斯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和霍普金斯稱得上是羅斯福的左膀右臂,卓有成效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1941年1月初,霍普金斯以總統私人代表的身份訪問英國,同丘吉爾首相和英國各方麵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增進了美英兩國領導人的了解,對加深兩國的軍事合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反對法西斯侵略,有力地支援盟國,羅斯福提出了《租借法案》,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采取的主要戰略措施。這是丘吉爾的一封緊急求救信促成的。

丘吉爾在信中透露,英國的財政資源即將枯竭,稱英國“不能再用現款支付運費和購買其他供給品的時刻即將到來。”英國手頭上的現款不足20億美元,而在美國工廠訂貨需要付款50億。丘吉爾請求美國撥出幾千架飛機、幾百萬噸的船隻,他說,毋需美國出動一兵一卒,“隻要給我們武器,我們就會做好這件事”。

一段時間以來,羅斯福一直在仔細考慮將軍需品出租給英國的想法,丘吉爾的來信又觸動了這個念頭。12月16日總統提出一項新的建議:根據戰後歸還原物或提供替代品的諒解出借武器。在第二天的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把租借政策比喻成向房子著火的鄰居出借花園的澆水管。他問道,在鄰居著火的緊急情況下,“我該怎麼辦呢,我不會在救火前對他說:‘老兄,這根澆水管花了15美元,你得按價付款後才能使用’”。在隨後的“爐邊談話”中,羅斯福直接向美國公眾強調用參戰以外的一切方式全力援助英國的重要性。

此後兩個月,國會內外就租借法案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辯論。到1941年1月中旬,民意測驗有70%的人讚成,即使冒卷入戰爭的危險也應援助英國;3月裏國會唱名表決,終於以多數票通過了《租借法》。

它授權總統可以向他“認為其防務對保衛合眾國至關重要的任何國家出售、轉讓、交換、出租、借與”任何防務器材。該法同時還使美國各造船廠的設備可供那些國家使用。3月底,國會為《租借法》一次撥款70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向盟國提供了價值高達500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

在取得《租借法案》的重大勝利後,羅斯福抓住時機,趁熱打鐵。3月30日,總統下令將停泊在美國港口的84艘德國及其附屬國的船隻予以沒收。在史汀生和諾克斯的敦促下,羅斯福總統命令美國海軍把巡邏區域延伸到西經25度,在此區域內,美國海軍為租借物資船隻護航,並加強大西洋艦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