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1)(1 / 3)

“大蕭條”和赫伯特·胡佛的反應

1929年3月4日,赫伯特·胡佛帶著極其光彩的聲譽進入了白宮。

此時此刻,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對未來無比樂觀的氣氛中。胡佛的就職演說就反映了這種樂觀的情緒。他充滿信心地闡述了他的施政綱領,表示要“維護民主自治政體,維護各級地方政府,使之成為這種政體的堅定基礎;完善經濟與社會生活諸方麵的司法製度;保護有秩序的社會自由,擯除個別派別或階層對社會的控製,建立並維持人人機會均等的製度;刺激人們的首創精神,發揚人的個性;在處理公眾事務上提倡絕對正直的精神;任人唯賢;繁榮經濟,減少貧困;輿論自由;發展教育,提高社會的知識水平;提倡信仰宗教,尊重一切信仰;鞏固國防,促進和平。”這個施政綱領意味著錦上添花,要把一個繁榮興盛的國家一舉建成美好的人間天堂。

胡佛後來寫道,他終於還是認識到了,“我們的社會與商業的狀況亟待改革……在我(任總統)之前的14年中,聯邦政府在促使社會變革與進步方麵建樹甚微。1914年後,威爾遜政府主要忙於戰爭事務。哈定和柯立芝政府則主要從事於戰後的經濟建設。柯立芝先生既不願創新又怕花錢。到了1929年,有許多該做的事情已經拖了14年了。”因此,胡佛總統決定在繼續奉行他的前任政策的同時,還要致力於某些方麵的改革。

雖然形勢在這個“偉大的工程師”的眼中顯得十分健康,但實際上卻危機四伏。在胡佛競選勝利的鼓舞下,證券投機活動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許多在戰前從未擁有過一張股票的美國人,在戰時由於購買自由公債而產生了靠證券發財的念頭。一些大企業和商行把股票分給工人,使他們逐漸熟悉了銀行和經紀人。普通股票的平均價在1928年12月為117,到1929年9月便已猛漲到225。“在18個月的時間內,蒙哥馬利———沃德公司的股票從132上漲到466,通用電氣公司的股票從128漲到396,無線電公司的股票從94漲到505。”這幾家公司的股票達到了令人頭暈目眩的高價。在這種情況下,人人都沉醉於靠買股票發大財的美夢之中。證券經紀人紛紛增加他們的銀行借貸,從1927年的35億美元,增加到兩年後的85億美元,他們大筆大筆地購進股票,也是前所未有的。公眾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僅僅在1929年1月份,就有價值10億美元新發行的股票上市。工廠就業率、貨車載運量、建築合同數、銀行貸款額,幾乎所有這些企業指數都在不斷上漲。

然而,危險已在逼近美國人了。首先,世界經濟形勢未可樂觀。歐洲各國在驚人的債務和捐稅的重壓之下,陷入難以支持的地步,黃金儲存已告枯竭,貿易出現逆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采購、戰債的償付、投機的狂潮和害怕歐洲再發生危機的心理,使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正常企業活動所必需的黃金流到美國來了,關稅壁壘又使這些黃金無法通過正常貿易過程流回原地。其次,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是很不全麵的,存在著諸多的漏洞。農產品價格跌落造成剩餘農產品的堆積,結果,農民無力再購買工廠的產品;一些工業部門,例如煤炭業和紡織業,並未分享到繁榮的好處;技術進步給許多老工業帶來種種困難,從而造成暫時性的失業。1921年失業者估計超過400萬人,其後任何時候都沒有減少到150萬以下;新增加的財富大部分落入少數特權者之手,全國居民的5%共占有全部所得的1/3。其三,企業界將生產率提高的利得極大部分用於另建新廠,或者作為紅利分發給股東,而不是用於增加工人的工資。這樣,工廠生產出了堆積如山的商品而又剝奪了工人們的購買力,經濟崩潰就在所難免了。與此同時,公司債務和私人債務都增長到駭人的程度,到1930年,全部債務負擔估計已達1,500億美元,約為全國財富的1/3。債務、分期付款購貨以及投機倒把,不斷地繃緊信貸,已使它瀕於裂斷,同時由於當時幾乎無人懂得這一過程之中包含著的種種險情,更使信貸遭到濫用。1929年9月初,有些金融專家還在吹噓美國經濟運轉良好,而事實上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頭一個風暴信號來自倫敦。9月26日,英格蘭銀行為停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彙兌中的地位,提高再貼現率或銀行利率至6.5%。9月30日從紐約撤回至少數億美元到倫敦,造成證券價格下跌。不過,在隨後兩星期內,市場又回穩。然後在10月15日開始出現解體和拋售現象,由於大投機者拋出審慎,起初尚算緩和。到1929年10月24日,就是證券交易所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證券市場完全陷入恐慌之中。成交額近1,300萬股,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都趕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