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進步主義改革的退卻與複活(4)(1 / 3)

目的就是要利用民主黨來體現出它的一些新方略和新主張。某些為我們所熟悉、並已開始潛入我們的思想習慣和生活習慣之中的舊事物,由於我們晚近以來一直是在以新鮮的、覺醒的眼光批判地看待它們,它們的麵貌因而有了變化。……某些新事物……已開始帶有長久被人們相信和熟悉的事物所具有的那種麵貌,已成為我們的信念的要素。我們由於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種新的洞察而感到精神振奮。……我們的生活包含一切偉大的事物,豐富而充足。

但是,惡與善俱來,成色很高的金子也會被腐蝕。富足帶來了不可寬恕的浪費。我們揮霍了很大一部分本來可資利用的東西,而且至今沒有停止揮霍,以保存大自然的慷慨恩賜。如果沒有這些恩賜,我們的創業才華就可能是毫無價值和不起作用的。我們不屑於兢兢業業,我們雖有值得驚歎的高效率,但對揮霍浪費不以為恥。我們曆來對在工業上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但我們迄今沒有十分認真地進行過思考,沒有計算過人類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少生命被扼殺,有多少人為它身心交瘁,困頓不堪,有多少男女老少,年年歲歲被無情地踩在它的腳下,使他們受到了難以愈合的肉體和精神的創傷。他們的呻吟和掙紮尚未傳到我們的耳際,這些呻吟來自礦山和工廠,來自每一個饑寒交迫和苦苦掙紮的家庭,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陰沉而傷感的低調。伴隨偉大政體而來的,還有我們長期以來遲遲不願用坦率無畏的目光去探索、去細察的許多諱莫如深的東西。我們偉大的政體往往被人用來謀取個人的私利,而那些利用這個政體的人早已把人民忘得一幹二淨。

在演說中,威爾遜詳細闡述了新政府的施政綱領。所涉及的重要問題,首先是關稅稅率,因為“它使政府變成了私人利益集團手中馴服的工具”;其次是陳舊過時的銀行與貨幣製度;第三是繁重累贅而又十分浪費的工業製度,它“隻顧開發而既不更新、也不保護全國的自然資源”;第四是效率很低而又遭到忽視的農業製度;此外還有“未加開發的水道,尚未開墾的荒地,無人照料的森林,各處礦區裏采掘後遺下的無用廢料堆積如山而無人過問或處置,等等,也都是些重要的改革內容。”

對於上述問題,政府不應消極無為,而是:

必須盡力為人民服務,保障全民族的健康,亦即保障全國男人、女人和兒童的健康,正如同也要保障他們在生存鬥爭中的權利。……在一個國家中,申張正義的第一個前提就是要使一切人地位平等、機會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護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巨型工業的發展及社會的變化所帶來的後果的危害;而這些後果是人民自己無能力加以改變、控製或單槍匹馬地與之抗衡的;否則平等和機會就都是空話。我們的社會應該力求做到不要自己摧毀、削弱或殘害自己的各個組成部分。法律的第一大作用就是要保證製訂法製的那個社會總處於安然無恙的狀態。環境衛生法、純淨食品法以及對個人無權自定的勞動條件做出規定的法律,乃是正義和法製實效這一要務的本質性組成部分。……

今天不是一個凱旋的日子,而是個誓師的日子。今天彙集到這裏來的不是一夥各持門戶之見的烏合之眾,而是擁護人道的人們的集合。人民在焦急地等待著他們,人民的前途禍福未卜,人們熱切地盼望我們宣布我們今後的措施是什麼。到底誰有能力擔此重任而不負重托呢?到底誰敢於不怕失敗擔此重任呢?我號召所有誠實、愛國、敢於正視未來的人們都出來和我並肩戰鬥。我敢發誓:隻要這些人肯輔佐我並且做我的後盾,我決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威爾遜就職後不到兩周,便首次召集了定期的記者招待會,因為他認為,人民有權經常地從總統口中了解國家事態的發展。他的行政領導能力富有個人特色。1913年4月8日,就職後僅一個月,威爾遜便采取了一個戲劇性的行動:親臨國會發表谘文,要求改革關稅。這種做法是約翰·亞當斯以後所不曾有的事情。一個多世紀以來,曆屆總統都是把谘文遞交國會去宣讀。但是威爾遜是個決心開拓新路的總統,他反對因循守舊。他對國會議員們說道:“我確實很高興借此機會……來親自體驗一下我的看法———美國總統是一個人,而不是唯恐政府職權受幹預卻又孤立蟄居在一隅向國會遙聲呼叫的一個衙門;他可以親自到場向國會致詞,而用不著靠遞送谘文來和國會通信息。我還想驗證一下我的這麼一種看法———在共同為民造福的事業中,總統是一個力圖與其他人合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