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競選正酣,在羅斯福前往密爾沃基發表演講途中,38歲的德國移民、酒巴招待約翰·施蘭克用一支柯爾特式手槍對準羅斯福開了一槍。子彈穿透他胸前口袋中的演講稿和金屬眼鏡盒,最終進入右腔部,深度約一英寸。人們跑過來要立即送他去醫院,羅斯福卻揮手製止了他們,大聲說:“我現在要去演講,不做完演講,我決不去醫院!”
當羅斯福微笑著揮動著手臂在講台上出現時,所有的與會者,無論男女,都站起來呼喊著,表示對他的同情和敬佩。“是這樣的”,羅斯福幾乎是在耳語,“我想請大家絕對地安靜下來。我身上有顆子彈,請原諒我不能和大家開懷暢談,但我將盡力而為。”然後,他從衣袋裏掏出已被鮮血浸透了的講稿,人們屏住呼吸。羅斯福說:“不過,不太要緊,我傷勢不重。我有一句話要交待,隻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交待給你們。”這時,台下鴉雀無聲。他不無激動地說:“生命屬於我隻有一次,現在我正在享受它。當然,所有善良的人都應該被這三個月來劈頭蓋腦地加在我頭上的一切狡詐的謊言所激怒,同胞們,行動起來吧!”
羅斯福就“新國家主義”談了一個半小時,才結束了演講。他馬上被送進醫院,醫生們對傷口作了處理。一位外科專家評論說:“他是我在手術台上見到的一位最健壯的人,子彈打進了他胸部的肌肉,但未能穿透他的肺。”羅斯福隻有暫時退出競選以恢複健康。但不到兩個星期,他又神采飛揚地站在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公園對上萬名聽眾講話了。
大選結果於11月5日揭曉,威爾遜獲得不足42%的普選票,南部以外的各州除亞利桑那,都沒有給與他多數票;但是他在總統選舉人團裏贏得435票的壓倒性勝利。羅斯福得到27%的普選票,在6個州獲勝,得選舉人票88張;塔夫脫得到23%的普選票,僅在兩個州獲勝,得到8張選舉人票。另外,有90萬選民投了社會黨候選人尤金·德布斯的票。民主黨人奪取了國會,並在21個州的州長競選中獲得勝利。上述數字清楚地說明,威爾遜是由於共和黨的分裂才得以取勝的。
在當選為美國第28任總統的那天晚上,威爾遜對前來祝賀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們說道:“今晚,我自己沒有得勝的喜悅感,隻有一種神聖的責任感。”
伍德羅·威爾遜與“新自由”
1913年3月4日,陽光明媚,新當選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白宮宣誓就職。這位早已蜚聲學界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雄心勃勃,他相信自己一定會在政治上大展鴻圖,從而創造出人生更大的輝煌。應該說,威爾遜上台執政,是趕上了大好時機的。進步主義改革的呼聲再度高漲,而民主黨內的新式人物都急於要改進本黨,使它從一個生活在鄉村地區的南部人與黨內各級核心小集團頭目們的一個散漫的同盟,變成一個現代的全國性政治組織。這是一個非常局勢需要非常人物的曆史時刻,這個人已應運而生了。他,就是伍德羅·威爾遜。
值得注意的是,威爾遜本人的政治觀已發生了許多變化。他曾在《國會製政府》一書中極力縮小總統職務的重要性,這時卻已開始認為行政首腦是“對各項事務的唯一全國性喉舌”,他在就職前一個月寫道,總統必須是“對一切事情的全國代言人”。在羅斯福執政時期,總統從未真正控製國會中勢力強大而且根深蒂固的保守派核心集團,他曾用訴諸選民和輿論的辦法迫使國會行動,但並沒有真正把政府立法部門領導起來。相反,威爾遜上台時,發現國會形勢為一位強有力的總統提供著絕好的機會。首先,國會中沒有民主黨核心集團;其次,在野20年後上台的民主黨領袖,都決心有所建樹,並為實現黨的競選綱領而通力合作。這樣,威爾遜就具備特殊有利的條件,成為一個合作的國會多數派的代議政治領袖。他確實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英國式的黨魁,有權要求國會內的民主黨人遵循他的政策,必要時,也有權越過他們而直接向選民呼籲。作為一個堅信政黨政治和責任製的總統,威爾遜擬訂出一個立法計劃,親自指導議員們的活動,並在原則問題和細節問題上出現爭執的時候,斡旋於各派係之間以求達到通過立法的目的。
威爾遜的就職演說充滿了理想主義和改革精神,演說的詞令也是除了林肯以外後人從不曾用過的,因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今天,誰也不會誤解我們的國家為什麼要讓民主黨來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