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改革的微光(5)(1 / 2)

我們是在一個道德上、政治上和物質上都被搞得瀕於毀滅的國家裏舉行會議。貪汙腐化彌漫於投票箱、州議會和國會,甚至浸入了莊嚴的法官袖袍。人民意氣沮喪;……報紙大都接受津貼或者被封住了嘴;公眾輿論遭到壓製;商務萎靡不振;我們家家戶戶都抵押給了別人,勞動者窮困潦倒;土地正在向資本家手裏集中。

城市裏的工人們被剝奪了組織起來保衛自己的權利,從國外弄來的貧窮勞工壓低了他們的工資;為槍殺他們而建立起了一支未經我們的法律認可的雇傭常備軍,他們迅速退化到了歐洲那樣的狀況。千百萬人辛苦勞動的果實被公然掠奪,給少數人造成人類曆史上前所未見的巨大財富;這些財富的占有者們卻反而蔑視共和與危害自由。從這同一個多產子宮裏,我們孕育出了兩大階級———流浪乞丐和百萬富翁。

平民黨競選綱領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對當時的經濟、政治製度進行全麵的改革。主要是:要求按16比1的銀金比價自由地鑄造銀幣,建立一個由政府控製的有彈性的貨幣體製,使人均貨幣流通額提高到50美元(約為當時實際擁有量的2倍);開征累進所得稅,減少對農業的土地稅收;實行鐵路、電報、電話和郵政的公有和公營;在政治製度方麵,實行總統一屆任期製,實行無記名投票、參議員直接選舉;公民享有創製權和複決權;在勞資關係上,實行8小時工作日製,禁止使用工人暗探,限製外國移民。

平民黨的改革主張嚇壞了美國東部地區的保守派,他們把平民黨運動汙蔑為“鄉下佬無政府主義”或者“土頭土腦的共產主義”,認為平民黨人的主張都是不切實際的胡言亂語。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不出一個世紀,這些要求的大部分被美國社會認可,並以法律形式被確定下來。平民黨成為其後半個世紀推動美國政治民主化運動的溫床。

平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韋弗爾在1892年獲得104萬張普選票,占全國普選票總數的8%以上,並獲得23張總統選舉人票。這些選票全部來自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同時,平民黨還有5名代表當選為參議員,10名選為眾議員,在地方選舉中,4名平民黨人當選為州長,6,500個平民黨人當選為地方官員。它是1860~1912年期間唯一突破總統選舉人格局的第三黨。但在舊南部地區,平民黨人慘遭失敗,因為那裏的農民聯盟領袖不願放棄對民主黨的忠誠來分化白人的選票。在中西部的一些州、縣,選舉結果也令人泄氣。如韋弗爾在本州艾奧瓦,隻獲得5%的選票;唐納利競選明尼蘇達州州長隻落了個名列第三,他在日記中寫道:“落選!慘敗!完蛋!我們的追隨者像是露水遇到朝陽煙消雲散了。”

在這場三方角逐中,克利夫蘭席卷了一向投民主黨票的南部各州和北部7個州。他和哈裏森得到的選舉人票分別為277和145票;普選票分別為約556萬和518萬張。

在克利夫蘭的第一任期內美國經濟是比較繁榮的4年,基本上風平浪靜。這種狀況在整個哈裏森執政期間一直延續下來。但是到1893年3月4日克利夫蘭在一個氣候寒冷的風雪天再度宣誓就職時,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已麵臨著非常嚴重的經濟困境。黃金外流每年達5千萬美元,農產品價格急劇下跌。就在克利夫蘭就職儀式的幾天之前,費城———雷丁鐵路公司倒閉,負債將近1.25億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受到其曆史上最大的瘋狂拋售的打擊而動搖不穩。

到5月份,整個國家陷於1893年的經濟危機之中。市場崩潰,銀行完全停止了信貸活動。7月,伊利鐵路公司倒閉,隨即北太平洋、聯合太平洋和聖菲這幾條鐵路全都落入了破產案產業管理人之手。《紐約商業和金融紀事報》報道:“幾乎到處都有大批麵粉廠、工廠、熔爐和礦山關閉停工,商業和企業受到極大的抑製。”這年年底,全國有500家銀行和1萬5千家商號陷於破產。1894年夏天,400萬失業者在街頭流浪徘徊,到處尋求生計卻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