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改革的微光(5)(2 / 2)

克裏夫蘭認為,貨幣容易波動是金融恐慌的主要原因。他呼籲國會召開一次特別會議,目的在於要“通過立法程序使人民在當前和即將來臨的危機和災難中解脫出來。”在特別會議召開期間國會接到總統的谘文,要求撤銷1890年的謝爾曼白銀收購法,不惜任何代價維持金本位製,即繼續準許所有美國財政部發行的證券兌換黃金。關於是否廢除該法的問題在國會引起了激烈的爭辯。它使民主黨分裂為東部的“金本位派”與西部和南部的“白銀派”兩個對立的陣營,兩派觀點相持不下。最後在總統的壓力下,國會終於廢除了謝爾曼法。克利夫蘭是依靠共和黨的支持並通過分裂自己的民主黨而達到這一目的的。

但是,謝爾曼法的廢除,並沒有帶來克利夫蘭所期待的繁榮。蕭條絲毫未見減輕,商業信用沒有恢複,囤積黃金之風有增無減。黃金與白銀證券持有人懷疑政府無力維持金本位製,開始向財政部擠兌黃金。

由此造成黃金儲備即將枯竭。克利夫蘭政府於是采取多次出售公債的辦法以謀求恢複黃金儲備,結果公眾對此反應冷淡。財政部長約翰·卡萊爾無可奈何,隻得求助於以摩根財團為首的銀行業辛迪加,由他們購買一筆金儲備公債,以扭轉黃金外流的趨勢。銀行家們因為保持幣值穩定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同意這一辦法,將價值約6,500萬美元的黃金上繳國庫。但外界輿論一片嘩然,都說政府出賣給了華爾街的大亨們。到1896年,政府采取由人民公開認購的方式,發行了1億美元的公債,金本位製危機才有所減緩。

克利夫蘭政府的財政困難,不僅表現為黃金大量流失,而且還有歲入的急劇下降。甚至到1894年財政虧空7,000萬美元。在此情況下,總統原先要降低關稅的想法不免有些動搖了。而國會中來自東部地區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樣,是支持高關稅政策的。由西弗吉尼亞州的民主黨眾議員威廉·威爾遜草擬的降低關稅的《威爾遜關稅法》獲得通過後提交參議院審議,兩黨的保護主義者特別是馬裏蘭州的民主黨人阿瑟·戈爾曼,又提出了不下600處的修改。結果使其麵目全非了,大都是將稅率予以提高。總統讓《威爾遜———戈爾曼關稅法》不經他簽署就成為法律,這就讓人覺得政府所謂關稅改革隻不過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騙局。

由於經濟危機的不斷惡化,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美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1894年5月伊利諾斯州因普爾曼鐵路車輛公司開除了5,000名抗議降低工資的工人,導致嚴重的社會騷亂。是年6月,作為美國最強大的工會組織之一的美國鐵路工會發動了一次聲援普爾曼工廠工人的罷工。他們拒絕駕駛所有拖掛普爾曼臥車的車輛,中斷了芝加哥與西海岸之間的鐵路運輸。鐵路經營者向聯邦政府求助,根據司法部長奧爾尼的建議,克利夫蘭總統對罷工者發布禁令。7月2日,群眾作為報複手段在芝加哥附近傾覆了一輛郵車。第二天,總統不顧伊利諾斯州州長的反對,派聯邦軍隊進駐該州維持秩序。幾天後,又將這一命令擴大到西部其他9個州。由於聯邦政府的高壓政策,罷工最後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