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改革的微光(4)(1 / 3)

克利夫蘭執政期間,美國工業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1884年至1885年,美國與加拿大有組織的行業與勞工聯合會兩次通過決議,規定在1886年5月1日在全國實行8小時工作日製度。經聯合會的積極組織,全國有35萬工人參加了這次總罷工,涉及到11,000家企業,極大地震動了美國社會。芝加哥是這次罷工鬥爭的中心,5月3日,罷工遭到警察的幹預,當場打死4名工人,傷亡多人。

第二天晚上,3,000名工人集會於秣市,工人領袖奧古斯特·斯皮斯發表演說,抗議警察的暴行。集會臨結束時,一大隊警察趕到會場,斯皮斯正與警方交涉,有人突然向警察投擲炸彈,警察一人死亡,數人受傷。

當局立即以“爆炸案”為由逮捕了斯皮斯等8名工人領袖,並很快將其中包括斯皮斯在內的4人處以死刑。“五·一”大罷工充分說明勞資矛盾的嚴重性。兩年之後,國會通過了建立勞工部的法案,由克利夫蘭簽署實施。

退伍軍人撫恤金問題是另一件使克利夫蘭頭疼的問題。在克利夫蘭就任總統之前,已有近90萬退伍軍人或其遺屬根據1862年南北戰爭撫恤金法案提出了救濟申請,其中有52萬份獲得批準。那些沒有獲得這類撫恤金的人轉而申請平民撫恤。這種申請得到了那些唯利是圖的律師的支持,由他們代辦,再經渴望撈取政治資本的國會議員設法通過。對此,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尖銳地指出:“所有好逸惡勞、裝病不幹工作的人,所有遊惰胡混、領了安家費就開小差的人,以及有叛逃嫌疑的人……無不爭先恐後充當公共津貼的貪婪申請者。如果有什麼人,他的從軍經曆原不足信,……我們不久便聽說,他提出申請要求給他補發過去應領的撫恤金……或者正在按月領取生活津貼。”當時,號稱有50萬成員的退伍軍人組織“共和國大兵團”是全國最強大的壓力集團之一。它與共和黨保持著密切的聯盟關係,廣造輿論,脅迫國會,威逼總統。在它的壓力下,1887年國會通過了《親屬撫恤金法》,規定對凡有任何傷殘的退伍軍人均不問其致殘原因,一律發給每月12美元的撫恤金。克利夫蘭以該法是“國庫的不正常的負擔”為由,勇敢地予以否決。這遭到了“共和國大兵團”的強烈抗議,次年克利夫蘭總統競選連任敗北,應當說是與這件事有很大關係的。

“10億美元國會”

如前所述,在克利夫蘭執政時期,由於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觀點相左,關稅改革一度陷入僵持狀態,導致兩黨自重建以來第一次涇渭分明的重大經濟爭端。到1888年總統大選時,關稅問題已成為兩黨爭論的主要問題。

共和黨人推選印第安納州的國會參議員本傑明·哈裏森作為總統候選人。哈裏森的優勢在於:他來自於一個選民傾向難以料定的州;他的祖父是前總統威廉·亨利·哈裏森,也就是那位享有小木屋和發酵蘋果酒、綽號為“老蒂普卡努”的總統,可以說他是名門之後;而且,小哈裏森也曾在軍隊服役,內戰期間他指揮的印第安納第七十誌願軍團在沙場上迭經激戰,戰功卓著。1881年他開始任國會參議員。他行為謹慎,耿直純正,在共和黨內有較好的人緣。在談及自己缺乏權力基礎時,本傑明·哈裏森說道:“我是一個缺乏生氣的政治家,但我是一個生氣勃勃、重振(共和主義)精神的共和黨人。”“重振共和主義”於是成為哈裏森競選運動的口號。共和黨的副總統候選人是富有的紐約銀行家利維·莫頓。

民主黨人再次提名克利夫蘭為總統候選人,並選擇年邁多病的前俄亥俄州參議員艾倫·瑟曼作為他的競選夥伴。對於1888年大選,資深政治評論家麥克盧爾寫道:“我不記得有另一次總統競選運動,雙方在進行時比1888年克利夫蘭與哈裏森之間的競爭更正派和體麵。”克利夫蘭對競選采取超脫態度,隻在接受提名時露過一次麵;哈裏森在共和黨競選運動策劃人、賓夕法尼亞州國會參議員馬修·奎伊的指導下,將自己的活動限製在安那波利斯的家中,對川流不息的來訪的代表團發表措辭謹慎的講話。詹姆斯·布萊恩本來打算角逐總統職位的,但在共和黨於6月舉行總統候選人提名會議時,他退出了競爭,開始全力支持哈裏森的競選活動。

在關稅問題上,克裏夫蘭讚成減稅,但他同時明確表示,他反對絕對的自由貿易。哈裏森則許諾實行強有力的保護性關稅政策,把高關稅視為國內工業的保護神。雙方之間的競爭是勢均力敵的。盡管在關稅問題上,兩黨爭得不亦樂乎,但事實上選舉並不取決於這個問題。克利夫蘭實際上贏得了以製造業著稱的、主張高關稅政策的新澤西和康涅狄格兩州,並且在原先讚成關稅改革的密執安、俄亥俄和加利福尼亞這3個州占優勢。他贏得的普選票比哈裏森多出10萬張;但是,哈裏森卻以獲得233張選舉人票對克利夫蘭獲得的168張選舉人票而當選。共和黨隻是險勝對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克利夫蘭落選主要是由於他沒有獲得自己家鄉紐約州的支持。曾在上次大選幫助他擊敗布萊恩的愛爾蘭裔選民,這一回卻投了克利夫蘭的反對票。還有,坦慕尼協會的黨魁曆來是克利夫蘭的死對頭,他們再次從中作梗,從而使其失去該州的36張選舉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