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改革的微光(3)(1 / 3)

實際上,改革家們一直沒有放棄他們的事業。加菲爾德被刺身亡,使全國公眾為之震驚憤慨,社會輿論空前一致,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支持改革家提出的要求。1881年8月,數10個地方改革團體的代表集會於羅得艾蘭州紐波特,宣布成立全國文官製度改革聯盟,由喬治·柯蒂斯任主席。它主張運用一切正當手段促使國會通過改革法案。1883年1月,國會兩院一致以多數票表決通過俄亥俄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治·彭德爾頓提出的《文官製度法》(又稱《彭德爾頓法》)。

根據這項法案,將創立一個由兩黨參加的文官製度專門委員會。

委員會由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批準,它由3個人組成,負責執行一套新的規定,要求根據公開的選拔考試的成績任命官職,禁止為了政治目的而評價任職人員。根據《彭德爾頓法》,這些新的規定僅適用於大約14,000名官員,約占全部文職官員的12%;但是,它授權總統可以酌情擴大“分等級”職位的比例,即擴大功績製度所涉及的工作種類的比例。

到19世紀末,各級文職官員共有10萬人。西奧多·羅斯福執政結束時,人數增加了一倍多,到伍德羅·威爾遜離任時文官人數達到近50萬人。可以說,現代文官製度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了。這對於提高政府官員的辦事效率,改進政府工作風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文官製度改革得到了加菲爾德的繼任者切斯特·阿瑟的熱切支持。說來,這位新總統本來聲譽欠佳,他長期以來依附於權勢炙手可熱的紐約黨魁康克林,資曆無足稱道。在他繼任總統後,許多人擔心他會成為一個非常糟糕的行政首腦,也擔心政黨分肥製會保持下去。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扮演起文官製度改革家的角色。他堅定地敦促國會說“改革行動不應該再推遲”,要求它盡快通過有關的改革法案。他同那些政黨分肥者們斷絕了關係,並對郵政總局內部一些官員舞弊貪汙、耗費國家百萬美元的醜聞進行調查和起訴。除此之外,阿瑟總統在美國海軍建設方麵還取得了為人所稱道的成就。內戰以來,海軍因經費不足,裝備一直較為落後。腐朽的船身,鑄鐵的槍炮,就像一堆陳舊的木製老古董。海上找不到一條美國海軍的鋼船,船上找不到一支先進的來福槍。1879年因領土糾紛,在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這三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美國人注意到自己的海軍甚至不如智利的海軍;再加上開鑿中美洲地峽運河的需要,國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後,於1882年8月5日批準“用國產鋼鐵建造兩艘蒸汽機巡洋戰艦”的計劃。兩年後,“芝加哥號”和“波士頓號”交付使用。自此開始了美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時代。

阿瑟作為一名因意外事故(加菲爾德遇刺)而得以入主白宮的總統,能夠在任期內不受黨魁控製,堅持獨立行使職權,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清白的政治家。即便是出言尖刻的作家馬克·吐溫對阿瑟總統也表示了讚許,他說:“我隻不過是5500萬人民中的一員。雖然我渺小到隻是五千五百萬分之一,可是我仍然要說出來。我認為,要取得比阿瑟總統的政府更好的政績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在阿瑟任期將滿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對他來說不大光彩的事情,即“競選撫恤金案”。在1884年的競選運動中,撫恤金專員威廉·達德利擅離職守去為共和黨候選人遊說。這位頭腦發熱的達德利輕率地暗示,如果那些領撫恤金的人投共和黨領導人詹姆斯·布萊恩的票,就很快得到撫恤金。達德利的魯莽行為招致了輿論的嚴厲抨擊,但阿瑟總統卻沒有製止他的活動。不久,達德利幹脆做起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財務主管。阿瑟因受此醜聞的牽連也就無緣參加下屆總統的競選活動了。

克利夫蘭掛帥

到1884年,基本上屬於平靜無事的阿瑟政府,在南北戰爭以來最激動人心的總統選舉中宣告結束。對阿瑟不滿的共和黨人,把目光投向曾在1880年因微弱的票數差額而未獲提名的、卻又有大批追隨者的布萊恩。此公在加菲爾德和阿瑟執政時當過幾個月的國務卿,後來退職著書,寫了一本長達1,000頁的《國會20年》,為共和黨歌功頌德。

隨著代表大會的臨近,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大。

但是,布萊恩卻難以見容於一些生性拘謹的共和黨人。有人指責他在1869~1878年任眾議院議長期間,曾濫用職權謀求私利;讓布萊恩無法說清楚的一件事是:在一封寫給某個叫費希爾的人的公函上,他添加了“此函閱後請焚毀”的字樣。共和黨內的改革派退出了該黨6月份在芝加哥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他們用手捂著鼻子表示對布萊恩的蔑視,說布萊恩像一隻掉進泥塘中的非洲犀牛在官場上打滾出醜。他們在波士頓和紐約召開會議,宣稱如果民主黨推選出一個具有自由思想的“正派的”候選人,他們保證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