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787年製憲會議以來,南北兩大地區之間一直有著一種政治均衡,沿著舊的梅森———狄克遜線和俄亥俄河的走向,劃分了蓄奴的各州和領地,以及奴隸製已廢除或處於消滅過程中的各州和領地。1789年,北部和南部的人口基本相等。但到1820年,北部自由州共有人口515萬多人,在眾議院擁有105個席位,而南部蓄奴州共有人口448萬多人,眾議員81名。但是在參議院,由於交替接納自由州和蓄奴州加入聯邦,雙方一直保持著對等的格局。1819年,亞拉巴馬州加入聯邦後,每一方都是11個州。
1819年2月,密蘇裏州加入聯邦的法案提交眾議院討論。使南部的議員感到憤慨的是,紐約州的詹姆斯·塔爾梅奇提出了一項修正案,禁止此後再向密蘇裏運入奴隸,並要求該州境內此後出生的奴隸,應在年滿25歲時成為自由人。法案經此修正後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但到了參議院南北雙方的力量相持不下,法案也就束之高閣了。
在國會休會期間,密蘇裏州究竟是實行奴隸製還是成為自由州的問題,便成了全國公眾和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北方人認為密蘇裏幾乎完全位於當時劃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那條界線以北,接納它加入聯邦,就意味著增加奴隸主們在國會的表決權,他們發誓要徹底擊敗這一侵略行動。南方人則聲稱他們有權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擁有奴隸這些活人財產,並揚言說如果這一點遭到否認,他們就要實行分離。當國會在1820年1月開會再度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有相當多的北部共和黨人由於擔心國家的分裂,都背離了自己原來反奴隸製的立場,接受了肯塔基州眾議員亨利·克萊設計的一項新的妥協法案即《密蘇裏妥協案》。它規定:密蘇裏以一個蓄奴州的資格加入聯邦,但在北緯36°30’以北的合眾國領土上禁止實行奴隸製;作為妥協的一部分,馬薩諸塞的緬因作為一個自由州加入聯邦,從而使雙方各有12個州。它維護了南北之間的搖搖欲墜的平衡,奴隸製的擴張問題暫時得以平息。南部達到了它的直接目的,還有了阿肯色和佛羅裏達在不久的將來作為蓄奴州加入聯邦的前景。北部保住了更大的那一片尚無移民定居的領地,維護了自己在西北部地區的利益。
雖然敵對的形勢得以緩解,畫地為牢的地區性聯合自行解體,政局恢複了昔日的那種穩定。但是,密蘇裏妥協這一事件揭示的矛盾卻是無法根除的,有識之士們對比憂心忡忡,似乎看到了未來血肉橫飛的南北戰爭的前景。傑斐遜當時即作了評論:“這個重大的問題猶如午夜傳報火警的鍾聲,驚醒了我並使我充滿了恐怖之感。”約翰·昆西·亞當斯則在日記中寫道:“我立刻認為這是聯邦的喪鍾。我覺得當然如此的是,目前的這個問題隻不過是一篇序言,———隻不過是一大卷悲劇集的標題扉頁而已。”
“門羅主義”:與舊世界抗衡的宣言書
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起,歐洲殖民者便開始了對南、北美州的征服,其中很大一片地區,包括現今的墨西哥、中美洲各國、西印度群島和南美廣大地區,落入西班牙手中。在經曆了西班牙300多年的殖民統治後,西屬美洲人民利用拿破侖戰爭的有利時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到1822年,墨西哥、中美洲、大哥倫比亞(包括今天的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拉普拉塔聯合省(即阿根廷)以及智利都已獲得事實上的獨立。隻有古巴、波多黎各等少數地區還控製在西班牙手中。1822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也宣布獨立。拉美革命全麵勝利的曙光開始顯現於地平線上。
拉美各國在獨立運動爆發後不久,就積極爭取美國這個北方近鄰的支持和援助。雖然有不少政治家頌揚拉丁美洲“一個八百萬人民奮力砸碎鎖鏈爭取自由的輝煌場麵”,但美國政府對拉美各國爭取獨立的鬥爭並未給予積極的支持。直到1822年3月以後,門羅總統才宣布承認拉美一些國家的獨立,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最早承認拉美各國獨立的國家。
西班牙自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殖民利益,它力圖借助“神聖同盟”的力量撲滅拉美革命熊熊燃燒的火焰。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呼籲俄、法、奧等神聖同盟國家幫助他恢複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秩序。對此,神聖同盟多次開會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曆史學家根據對歐洲各國檔案的調查和分析,確信神聖同盟並未曾製定出武裝幹涉拉丁美洲的具體計劃,也沒有進行切實的準備。所謂神聖同盟將要派軍隊血洗拉丁美洲的說法,純係訛傳。但在當時,各國政治家和輿論都信以為真,都帶著複雜的心情表示出對此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