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5月初,美國國會竟將先前《停止通商法案》的原則顛倒過來,通過了所謂《第二號梅肯法案》。它恢複了同英、法兩國的貿易往來,但對首先承認中立權利的國家,許諾與其敵國停止貿易。1810年11月,拿破侖為改善法美關係,做出廢除反對中立國海運的敕令的反應,而英國則沒有相應的表示。1811年3月,麥迪遜根據《梅肯法案》的授權,下令禁止與大不列顛通商。美、英海軍不斷地發生摩擦和衝突,戰爭的陰雲已經密布大西洋的上空。美英貿易戰的展開,實際上是美國第二次對英戰爭的前哨戰。
美英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還在於,英國無視美國的領海主權,隨意到美國商船上捕捉逃亡的英國水手,強征美國海員加入皇家海軍。
1803~1807年間,有528艘美國船隻被英艦俘獲;1807~1810年間,英國共捕獲6,000多名美國船員。特別是在1807年6月,英軍艦攔截美船“切薩皮克號”,強令搜查“英國逃兵”,隨即向美船開火,造成美國海員傷亡21人的事件,引起美國民眾的極大憤怒。英、美海上衝突有增無減。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西北邊疆地區經常挑唆印第安人對美國作戰。美國認為,印第安人一直在接受加拿大英國人的軍火援助,並聽信他們的慫恿。肯塔基州的理查德·約翰遜就說:“這裏有英國代理人的影子,他們使印第安人對我們保持敵意。”
另一方麵,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對英屬加拿大也有領土野心。國會議員中那些主張吞並加拿大的擴張主義者被稱為“戰鷹”。鷹派代表人物亨利·克菜說:“我們對加拿大作戰,是因為這個國家被視為無力自衛,至少是認為它易於征服。”麥迪遜在主戰派的壓力下,在他爭取連任總統願望的推動下,加之他一時無法和平地促使英國尊重美國在海上的中立權,便同意了主戰派“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看法。1812年6月1日,他要求國會向英國宣戰。由於西部和南部諸州的經濟利益與美國出口貿易息息相關,這些地區的議員希望以戰爭解除英國的封鎖,同時打開向西擴張的門戶;而新英格蘭地區擁有75%的美國商船,工商業界普遍主張與英國和解,它在國會的議員反對宣戰。在這一問題上,國會分為兩派,在最後表決時,眾議院以79票對49票同意宣戰,參議院以19票對13票同意宣戰。這樣,嚴重分裂的國會通過決議,於6月18日正式向大不列顛宣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國會宣戰的前兩天,新繼任英國首相的卡斯爾累宣布立即停止執行樞密院的針對美國的封鎖禁令。但這一讓步為時已晚。消息傳到美國時,戰爭已經全麵爆發了。
實際上,對於1812年的戰爭,美國方麵並未做好切實的準備。這場被聯邦黨人稱為“麥迪遜先生的戰爭”似乎從一開始就是災難性的。
當時美國陸軍大約隻有1萬人的兵力,海軍戰艦不足24艘。麥迪遜政府要迫使英國讓步,唯一可行的目標是向加拿大進軍。但對如何進攻加拿大,並未有周密的計劃。在西部主戰派的鼓動下,軍隊匆忙向加拿大邊境兩端集結,而沒有選擇具有戰略意義的蒙特利爾作為突破口,以控製勞倫斯河沿岸,割斷加拿大東西部的聯係,從而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再加上指揮失利,民團士氣低落,加拿大邊境戰事遂接連失利。年邁的威廉·赫爾將軍受命向位於現安大略省溫澤的馬爾登堡進軍,他在小心小心翼翼地穿越加拿大國土時,因害怕印第安人的攻擊,便撤退至底特律。隨後他在底特律被一支英國和印第安人的聯合力量包圍,未發一彈就率部下投降。尼亞加拉前線美軍將領史密斯色厲內荏,尚未與敵接觸,便逃回弗吉尼亞。哈裏森將軍則被困於俄亥俄西北部的沼澤地中。到1812年底,進入加拿大的美軍被逐出,而俄亥俄河以北的地區,已處於敵方威脅之下。直到第二年,麥迪遜總統才認識到隻有控製住安大略湖和伊利湖,才能保住西北部,從而相應地做出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