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基業初定(3)(1 / 2)

這時,利文斯頓大法官揮舞著右手,高聲喊道:“合眾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萬歲!”隨即,一麵旗幟從樓頂上緩緩升起,禮炮齊鳴,全市教堂的大鍾都蕩起悠揚的鍾聲,群眾歡聲雷動。華盛頓再次向人群鞠躬致敬之後,又回到國會會議室向參眾兩院的議員們發表了就職演說。一場隆重的就職儀式至此圓滿結束。

在華盛頓走馬上任的時候,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戰場上他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和平時期他還能領導這個困難重重、百廢待興的共和國嗎?他要治理的國家,幅員廣闊,版圖10倍於過去的任何共和國,大西洋一側的海岸線長達1500哩,分屬於好幾個州。這些州在地方政府的體製方麵各不相同,其麵積、人口、風俗人情、土壤、氣候、物產等也各不相同。對華盛頓為首的新政府來說,當務之急是采取穩步而有效的措施,扭轉國家財政混亂的狀況;改善同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列強的關係;與西部邊境印第安人部落簽訂條約,在安撫土著居民的基礎上,推動美國西部擴張的利益。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棘手的,無怪乎華盛頓在就職時產生那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

但是,事實上華盛頓作為第一任美國總統是不負眾望的。在他任職5個月後,議會通過了為建立聯邦政府的各個主要部門所必須的立法程序。華盛頓對政府各部負責人的意見十分尊重,從而使他也贏得了他們的支持。後來政府各主要部門的負責人所組成的領導集團被稱作內閣。

在財政方麵,華盛頓大力支持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工作,敦促國會通過了漢密爾頓擬訂的發展工商業的政策,如頒布保護關稅法令,建立合眾國銀行,由聯邦政府償還各州在獨立戰爭時期欠下的債務等,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華盛頓任內,國會在議員麥迪遜的倡導下,通過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即著名的《權利法案》),經各州批準,該修正案自1791年12月起開始生效。與此同時,原來因擔心自由保證不充分而拒絕加入聯邦的兩個州(即北卡羅來納和羅得艾蘭)先後加入了聯邦。此外,在西部地區又成立了3個新的州:佛蒙特(1791年),肯塔基(1792年),和田納西(1796年)。

1792年4月,華盛頓第一次行使了對國會立法的否決權。根據1790年普查的數字,美國總人口為400萬(其中包括近70萬黑人人口)。國會要求以此為依據,重新調整各州在參、眾兩院的代表名額比例,並通過了提案。它一旦生效,北方各州在國會中新增加的席位勢必偏多,南北力量平衡就回打破。有鑒於此,華盛頓否決了這項提案,而眾議院沒有駁回總統的否決。幾個月之後,新的較為公平的議案擬訂出來,在華盛頓簽署後正式生效。

按照憲法,美國總統享有廣泛的行政權力,但是華盛頓認為權力來自於人民,不可以隨便運用;同時他服膺三權分立的理論,從來不以個人的權力和聲望去影響國會通過他所讚同的議案,而總是讓手下的部長們,特別是國務卿傑斐遜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去處理諸如此類的事務。由此可見,華盛頓對總統否決權的行使是非常慎重的。

華盛頓本來打算在第一屆總統任期結束後就告老還鄉。所以早在1792年他就準備告別演說。他的理由是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記憶力減退。但是,他的朋友都極力勸說他繼續留任,傑斐遜深情地對他說道:“有您在,南北雙方就不會分裂。”1793年2月13日選舉團舉行投票,又一致選舉他為總統。是年3月4日,在首都費城(首都於1790年從紐約遷至費城),61歲的華盛頓舉行了連任總統的就職典禮。

華盛頓的第二屆任期的情況與第一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所厭惡的黨派紛爭像幽靈一樣突然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的團結。令華盛頓特別傷心和不安的是,他最為器重的兩員大將漢密爾頓和傑斐遜因政見相左而深深地卷入其中,並分別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即反聯邦黨)的領袖。盡管華盛頓本人力圖超越黨派偏見,以表明他的公正無私的立場,但是也身不由己地受到美國最早的黨派政治的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