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基業初定(2)(1 / 3)

1787年5月,除羅得艾蘭州因反對加強中央政府而拒絕派人出席會議外,另外12個州選派的代表終於齊集費城獨立廳,舉行了後來稱之為“製憲會議”的著名曆史性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本應有70餘人,但實際出席會議的隻有55人。最後在憲法上簽字的共39人,有數名代表拒絕簽字。總起來看,55名代表是一群年富力強、受過良好的教育、富有從政經驗和經濟頭腦的有產者。根據美國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的統計,這些代表中有40個人持有公債券,14個人是土地投機商,24人放高利貸,11人從事工商和航運業,15人是奴隸製種植園主。代表平均年齡大約為42歲,麥迪遜36歲,漢密爾頓32歲,華盛頓55歲;富蘭克林最為年長,時年81歲。21人畢業於美國著名大學,有7人留學英國。出席會議的代表均來自沿海地區,沒有邊疆農民、小農場主、手工業者或其他下層群眾的代表。可以說,當時統治階級的著名領袖人物,除托馬斯·傑斐遜、托馬斯·潘恩等少數幾個人因故未有出席外,大多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是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之下進行的。它雖然是以修改《邦聯條例》的名義召開的,但開幕以後就變成了一次嶄新的製憲會議。從參加會議的代表陣容不難發現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後政治形勢所發生的重要變化。富有的金融業、商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階級已經掌握了政權,這些有產階級的代表在政治上自然會趨於保守,他們擔心新建立的民主共和政體會演變成多數人的統治即所謂“群氓政治”,從而危及到自身的既得利益。謝斯暴動更加深了他們的恐懼心理,這就使他們能夠在許多問題上達成共識。但是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經濟集團的利益。如北方州的代表主要代表著新英格蘭地區金融工商業和航運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南方代表則主要維護中小農場主和種植園奴隸主的利益。他們一般都從本州本地區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這又必然使他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產生分歧,甚至於十分嚴重的分歧。再者,當時組成邦聯的13個州,在殖民地時期長期彼此獨立,組成邦聯之後仍然是享有主權和獨立地位的州,也就是獨立國家,它們不願意交出過多的權力,害怕一個擁有強大權力的中央政府會削弱州的地位和權力。各州大小不一,人口有多有少,小州懼怕在新的政府體製中受製於大州。於是在會議開始後,就產生了中央政府同州政府,大州同小州之間如何分配權力的複雜矛盾和鬥爭。

當時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矛盾,即北方工商業資本家(包括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在奴隸製問題上的矛盾。前者主張禁止奴隸貿易,廢除奴隸製度,後者則極力維護奴隸製度。這雖然在當時還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以後卻成了阻礙美國社會進步的一個大問題。

可以說,費城製憲會議就是在上述種種矛盾交互作用的背景之下召開和進行的。會議經過長達4個月的激烈爭吵和辯論,最後於9月17日才在經過反複醞釀修改後的憲法草案上達成了妥協。憲法草案獲製憲會議通過後,邦聯國會隨即提交各州選舉代表召開專門的會議予以批準,這又引起了各州憲法的支持者(聯邦派)和憲法的反對者(州權派和以傑斐遜為代表的民主派)之間公開的激烈論戰。憲法的製訂者漢密爾頓、麥迪遜和支持者約翰·傑伊為使憲法草案盡快地得到各州的批準,在紐約市的報紙上發表了85篇論文,不久這些論文由漢密爾頓彙編為著名的《聯邦黨人文集》出版,對憲法的批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總的說來,人們盡管對憲法草案存在著巨大的分歧、嚴重的不滿和疑慮,但通過公開的辯論,最後都逐漸趨於一致。在批準憲法的過程中,有6個州要求在憲法中列入修正案,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各州的權利,它們把增加權利法案當作批準憲法的前提條件。經過聯邦派一年的艱苦的說服和爭取,除羅得艾蘭州之外,12個州先後批準了憲法草案。1787年憲法因而得以正式生效。

通過改革的方式所製定的這部世界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使美國完成了從邦聯體製向聯邦製度的過渡,並奠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與製衡等各項政治製度的基石。關於這部憲法的成就與不足,華盛頓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有所評論。他說:“憲法中規定的防範實施暴政的鉗製辦法比人類迄今為止所製訂的任何體製都多,而且按其性質而言,也更難逾越……我們不能希望這個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但是,現代的人類顯然已經在政治科學方麵取得了一些進展。假如經過實驗,人民發現現在放在美國人民麵前的這部憲法還可以製訂的更完善的話,憲法中也明文規定可以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