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的通過和實施,標誌著美國曆史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對於這個新生共和國的未來,當時國際上一些進步開明的人士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她是“世界的希望”。如大革命前的法國政治家羅貝爾·杜爾哥就曾經這樣寫道:
這個民族是人類的希望。她可能會成為典範。她應當用事實向世界表明:人能夠是既自由而又和平的,可以把各種各樣的暴君和惡棍借口公眾利益而加在他們身上的枷鎖拔除掉。美國人應成為政治、宗教、商業和工業等方麵的自由的一個榜樣。他們向每個國家的被壓迫者所提供的避難所,他們所開放的逃亡之路,將迫使各國政府變得公正而開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在適當的時機,將會識破那些據以製訂政策的空洞幻想。
美國真的是世界的希望嗎?人們在拭目以待。
聯邦憲法與總統製的誕生
1787年費城製憲會議的成功與合眾國憲法的通過是美國政治體製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這部作為美國立國之本的憲法文字極其簡約,總共隻有7條,外加一條簡短的序言,大約有5,000字。它遵循著聯邦主義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並相互製衡的原則,代議製和文官政府的原則等基本原則,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可以說,正是這部憲法在曆史上第一次創立了由選舉產生的國家行政首腦製———總統製。
按照憲法,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行政部門的首腦和國防力量的統帥;總統不是由國會產生,而是由不受立法部門幹涉的選舉團產生。關於總統的權限、任期、當選條件等問題,憲法均有所規定。總統製首先誕生於美國,除了有它特殊的社會和曆史背景外,人們的思想基礎和理論的指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早在殖民地時期,移居到北美大陸的人群中就有很多信奉社會契約原則的清教徒。1620年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和1639年康涅狄格自治法的實行,就是社會契約思想的運用。17、18世紀風靡歐洲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不能不影響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當時,對北美影響較大的啟蒙思想家,一是英國的約翰·洛克,二是法國的孟德斯鳩。洛克以其著名的自然權利說、社會契約說、人民主權說為武器,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君主專製製度。他的思想使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深受鼓舞和啟發,發表於1776年7月的《獨立宣言》就打上了他思想的烙印。
而建立總統製的思想,更主要是受到了孟德斯鳩學說的影響。孟氏關於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立和互相製衡的理論很適合當時美國的國情。美國革命後,議會至上主義風靡一時,基於防範君主專製現象的考慮,聯邦憲法把議會的權力置於首位。但是人們同樣擔心,如果讓議會掌握了選舉行政首腦的權力又會出現議會專斷的局麵。正如孟德斯鳩所說:“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時,自由便不複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製訂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然而在當時要建立一套有力的行政與立法機構相製衡的機製又談何容易!但是製憲者們終於在長時間的辯論之後基本達成了共識,按照孟德斯鳩的理論設計了一種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每一個部門都不能單獨行使最高權力,要采取有效的行動必須使三個部門達成默契,取得一致的意見。當然基於這種理論形成的美國總統製在實踐中效果究竟如何,那就需要曆史的檢驗了。
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美國曆史上的首次總統選舉是在1788年底和1789年初。邦聯國會規定1789年3月4日為第一任總統的任期開始之日。後來因為交通困難,原定日期不得不推遲幾周。舊國會同時還規定,以紐約市作為新政府的首都,並責成該市修繕粉刷位於華爾街的“聯邦大會堂”,以作為新的聯邦國會的辦公場所。在這次選舉中,沒有預選、提名大會、推薦候選人、競選演說等程序,也沒有就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辯論,甚至美國人民沒有直接參與投票來選舉最高行政長官。但舉國上下,人民群眾都異口同聲地擁戴華盛頓出任美國總統,意見是空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