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每日1~2次,溫服,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益胃生津,退虛熱,止盜汗。
【適用】小兒盜汗症。
【注意】發熱期間及小便淋澀者忌用。
小麥糯米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材料】小麥仁、糯米各30克,大棗15克,白糖少許。
【做法】上3味共煮成粥,吃時加白糖調味。
【用法】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功效】強健脾胃,斂汗寧神。
【適用】小兒虛汗,病後脾虛,盜汗、自汗等症。
【注意】實熱汗出者不宜用。
豬肚糯米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材料】豬肚半個,糯米適量。
【做法】將糯米放豬肚內包嚴,用線縫緊,放鍋內煮爛,吃肚飲湯,糯米曬幹研成粉,空腹時糯米湯送服。
【用法】每日2次,空腹時飲湯吃肚,送服糯米粉。
【功效】補虛、和胃、斂汗。
【適用】盜汗。
雷丸檳榔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雷丸、檳榔各1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把雷丸、檳榔片煎汁去渣後,加入粳米一同煮粥。
【用法】空腹頓食。2~3日為1個療程。
【功效】驅蟲,消積,下氣。
【適用】多種寄生蟲病,及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
【注意】不宜久服。對體質虛衰,脾胃薄弱的病人不宜選用。
苦楝根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苦楝根皮10~15克(鮮品30~60克),粳米50~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用慢火煎苦楝根皮,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冰糖煮為稀粥。
【用法】空腹頓服為宜。視蛔蟲情況,隔5~7日可再服1次。
【功效】殺蟲驅蛔。
【適用】蛔蟲病,蟲積腹痛。
【注意】常拴牛的苦楝樹根皮不宜選用。
烏梅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烏梅15~20克,粳米50~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烏梅煎取濃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熟後加冰糖適量,少煮即可。
【用法】每日2次,溫熱食。
【功效】澀腸止瀉,安蛔止痛。
【適用】蟲積腹痛及久瀉久痢。
茺蔚子粥
【來源】《食療百味》。
【材料】茺蔚子5~10克,枸杞子1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煎茺蔚子、枸杞子,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粥。
【用法】每日分2次溫服。
【功效】平肝潛陽,清火息風。
【適用】小兒急性腎炎,血壓偏高,頭暈頭痛,心煩口苦,少寐多夢等症。
瓜皮赤豆粥
【來源】《現代實用中藥》。
【材料】冬瓜皮、西瓜皮、白茅根各20克,玉米須15克,赤小豆5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冬瓜皮、西瓜皮、白茅根、玉米須煎煮,取汁去渣,再入冷水浸泡半日後的赤小豆、淘淨的粳米,共煮成粥。
【用法】分3次溫熱服食,服時加白糖調味。
【功效】利水消腫,健脾益腎。
【適用】小兒急性腎炎所致的全身浮腫、小便不利。
鯽魚冬瓜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鯽魚1條,新鮮連皮冬瓜80~100克,粳米適量。
【做法】將鯽魚洗淨,去內髒及鰓,然後與冬瓜同煎湯,去渣,加入粳米煮為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兩次服,溫熱食。
【功效】利小便,消水腫,清熱毒,止煩渴。
【適用】小兒急性腎炎,小便不利。
燈心草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燈心草6克,石膏10克,山梔子3克,粳米30克。
【做法】先煎石膏、山梔子、燈心草,久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共煮成粥。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清熱瀉脾。
【適用】小兒流涎,或口舌生瘡,煩躁不寧。
茯苓益智仁粥
【來源】《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材料】益智仁、白茯苓、糯米各30~50克。
【做法】將益智仁和白茯苓研為細末,再用糯米煮粥,然後調入藥末,稍煮片刻,待粥稠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2次,溫熱服。連用5~7日。
【功效】益脾暖腎固氣。
【適用】小兒流涎及小兒遺尿。
【注意】脾胃積熱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