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每日早晚餐服食。服用時加白糖適量。
【功效】解熱毒,止煩渴。
【適用】水痘,並可作防暑降溫之飲料。
【注意】熱退後即停服。
焦三仙粥
【來源】《粥譜》。
【材料】神曲、麥芽、山楂各10~15克,粳米50克,砂糖適量。
【做法】先將神曲、麥芽、山楂入沙鍋煎取濃汁,去渣,加入粳米、砂糖煮粥。
【用法】兩餐間當點心服食。
【功效】健脾胃,消食積,散瘀血。
【適用】食積停滯、腹痛、腹瀉、小兒乳食不消等。
【注意】不宜空腹服。
萊菔子粥
【來源】《老老恒言》。
【材料】萊菔子末6~12克,粳米50克。
【做法】將萊菔子與粳米同煮為粥。
【用法】早晚餐溫熱服。
【功效】化痰,行氣,消食。
【適用】小兒積滯,消化不良及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牡丹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牡丹葉、漏蘆(去蘆頭)、決明子各10克,粳米、雄豬肝各50克。
【做法】將豬肝洗淨切片,先煎前3味中藥,去渣取汁,後入肝、米,共煮作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食之。
【功效】活血消積。
【適用】小兒癥瘕,症見兩脅下出現結塊,時痛時止,或平時摸不到,痛時才能觸及。
大麥粥
【來源】《家庭藥膳》。
【材料】大麥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大麥米浸泡軋碎,煮粥加紅糖調勻即可。
【用法】每日2次,溫服。
【功效】益氣調中,消積進食。
【適用】小兒疳證,脾胃虛弱,麵黃肌瘦,少氣乏力。
小米山藥粥
【來源】《家庭藥膳》。
【材料】淮山藥40克(鮮品約100克),小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淨搗碎或切片,與小米同煮為粥,熟後加白糖適量調勻。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止瀉,消食導滯。
【適用】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乳食積滯,不思乳食,大便稀溏等。
糯米車前葉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鮮車前葉10~15克,糯米50克。
【做法】將車前葉洗淨,切碎,煮汁後去渣,然後加入糯米煮成粥。
【用法】每日2~3次,6~7日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利尿。
【適用】小兒急性腹瀉及小便不通等症。
山藥固腸粥
【來源】《粥譜》。
【材料】山藥10~15克,糯米30~50克,砂糖適量,胡椒末少許。
【做法】先將糯米略炒,與山藥共煮粥,粥將熟時,加胡椒末、砂糖稍煮即可。
【用法】兩餐間服食,不宜空腹食。
【功效】健脾暖胃,溫中止瀉。
【適用】小兒脾胃虛寒泄瀉。
人參扁豆粥
【來源】《食鑒本草》。
【材料】白扁豆5~10克,人參2~5克,粳米50克。
【做法】先煮扁豆,將熟時入米同煮成粥,同時單煎人參取汁,粥熟時將人參汁兌入,調勻即可。
【用法】每日2次,空腹服。
【功效】健脾止瀉,益精補肺。
【適用】久瀉不止,脾胃虛弱,或小兒吐瀉交作。
韭菜根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鮮韭菜根25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鮮韭菜根洗淨後,放入幹淨紗布中絞取汁液。先煮粳米為粥,待粥沸後,加入韭菜根汁再煮即成,加入白糖調味。
【用法】溫熱食,每日2次,連服10日。
【功效】補腎溫中,壯陽止遺。
【適用】小兒遺尿及虛寒久痢。
【注意】韭菜根宜采用新鮮的煮粥,現煮現吃,隔日粥不要吃。陰虛內熱,身有瘡瘍以及患有眼疾者忌食。炎熱夏季不宜食用。
菟絲螵蛸止遺粥
【來源】經驗方。
【材料】菟絲子、覆盆子各10克,桑螵蛸10~12克,五味子6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上4味藥水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加白糖調味。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補腎、固攝、止遺。
【適用】腎虛所致的遺尿,及成人遺精、滑精。
【注意】感冒期間,及發熱病人不宜食用。
糯稻根粥
【來源】經驗方。
【材料】糯稻根15~30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糯稻根洗淨煎水,取汁去渣,再入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