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血液係統疾病(1 / 3)

豬血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豬血100克,鮮菠菜適量,粳米100克,鹽、味精、蔥、薑適量。

【做法】先將豬血放沸水中稍煮,然後撈出切成小塊,再將菠菜洗淨,放入沸水中,略燙數分鍾,撈出後切細,同豬血塊、粳米煮粥,粥熟後放入調味品即可。

【用法】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養血,潤燥。

【適用】貧血,痔瘡便血,老年便秘等。

大棗阿膠粥

【來源】《壽世青編》。

【材料】阿膠15克,糯米100克,大棗10枚。

【做法】將阿膠搗碎,大棗去核與糯米煮粥,候熟入阿膠,稍煮,攪令烊化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養血止血,滋陰潤肺,安胎。

【適用】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虛勞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等多種血症。

桂圓黑芝麻粥

【來源】《本草綱目》。

【材料】黑芝麻25克,桂圓肉15克,大米適量。

【做法】將黑芝麻搗碎,大米淘淨,與桂圓肉一並入鍋,加水適量煮粥。

【用法】每日2~3次,或經常佐餐食用。

【功效】補肝腎,潤五髒。

【適用】陰血不足所致眩暈,消瘦,便燥,須發早白,以及產後乳汁不足。

雙桂粥

【來源】《粥譜》。

【材料】肉桂2~3克,桂枝10克,粳米50~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肉桂、桂枝煎取濃汁去渣,再用淘洗淨的米,加適量水煮粥,待粥煮沸時,放入桂汁和紅糖,同煮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補陽氣,暖脾胃。

【適用】寒濕腰痛,風寒濕痹;腎陽不足,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陽痿,小便頻數清長;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飲食減少,大便稀薄,婦人虛寒痛經。

【注意】熱痹忌用。實證、熱證、陰虛火旺的病人忌食。

川烏粥

【來源】《普濟本事方》。

【材料】製川烏頭3~5克,粳米50克,薑汁約10滴,蜂蜜適量。

【做法】把川烏頭搗碎,碾為極細粉末。先煮粳米粥,煮沸後加入川烏末,改為小火慢煎,待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1~2沸即可。

【用法】每日分作兩次趁熱服用。

【功效】祛散寒濕,通利關節,溫經止痛。

【適用】風寒濕痹,曆節風痛,四肢及腰膝酸痛,風濕性關節炎。

【注意】關節紅腫熱痛者、發熱者及孕婦忌服;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等同時服用。

防風粥

【來源】《千金月令》。

【材料】防風10~15克,蔥白2莖,粳米50~100克。

【做法】取防風、蔥白煎取藥汁,去渣。先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2次,趁熱服食。

【功效】祛風解表。

【適用】風寒濕痹,骨節酸楚及風寒感冒,腸鳴腹瀉。

【注意】熱證忌用。

柳枝木瓜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鮮木瓜1個(或用幹木瓜片20克),鮮柳枝5克,粳米50克,砂糖少許。

【做法】鮮木瓜1個剖切四瓣(或幹木瓜片),與柳枝放入沙鍋內,加水煎汁,去渣,入粳米、砂糖,再加水煮成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