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幹薑粥
【來源】《食療百味》。
【材料】製附子10克,幹薑、紅糖各5克,蔥白2莖,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附子、幹薑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紅糖共煮成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溫陽散寒止痛。
【適用】陽虛寒盛,腹痛嘔吐。
【注意】熱盛者忌用;不可與半夏粥、貝母粥、白及粥同食。
刀豆子粥
【來源】《采珍集》。
【材料】刀豆子10克,生薑3片,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刀豆子、生薑煎汁,去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然後調入紅糖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餐服用,可隨意食。
【功效】溫胃散寒,和胃降逆。
【適用】胃寒呃逆。
蘆根竹茹粥
【來源】經驗方。
【材料】鮮蘆根100~150克,竹茹30克,粳米
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鮮蘆根洗淨,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粥,粥欲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煮粥宜稀薄)。
【用法】每日2次,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止吐。
【適用】胃熱嘔吐或呃逆不止及一切高熱引起的口渴心煩。
【注意】胃寒嘔吐及呃逆者不宜用。
丁香柿蒂粥
【來源】《證因脈治》。
【材料】丁香3克,柿蒂10克,黨參12克,生薑3片,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上藥放入沙鍋煎煮,取汁去渣,再加入淘淨的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紅糖,調勻即成。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食。
【功效】益氣溫中,祛寒降逆。
【適用】胃中虛寒所致的呃逆、嘔吐、口淡、食少、脘悶胸痞。
【注意】胃熱所致呃逆嘔吐者忌用。
枳殼白及粥
【來源】《家庭藥膳》。
【材料】枳殼、白及各15克,糯米100克,大棗5枚,蜂蜜25克。
【做法】先煎枳殼、白及,取汁去渣,再加入糯米、大棗、蜂蜜同煮至粥熟。
【用法】每日3次,溫熱空腹食,30日為1個療程。
【功效】益胃生肌,止血,行氣,止痛。
【適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腹脹,或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咯血。
【注意】不得與附子粥、烏頭粥同食。
土豆粥
【來源】《家庭藥膳》。
【材料】新鮮土豆250克(不去皮),蜂蜜適量。
【做法】將土豆切碎,用水煮至土豆成粥狀即可,放入蜂蜜調勻。
【用法】每日清晨空腹食用,連服半個月。
【功效】緩急止痛。
【適用】胃脘隱痛不適。
包心菜粥
【來源】《家庭藥膳》。
【材料】包心菜50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包心菜水煮半小時,撈出菜後入粳米煮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緩急止痛。
【適用】胃脘拘急疼痛,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作用。
洋白菜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材料】洋白菜500克,粳米50克。
【做法】洋白菜洗淨,切碎煮半小時,撈出菜不用,下米煮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緩急止痛。
【適用】胃脘拘急疼痛。
桂漿粥
【來源】《粥譜》。
【材料】肉桂2~3克,粳米50~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肉桂煎取濃汁,去渣;再將粳米淘淨,加水煮粥;煮沸後調入肉桂汁及紅糖,同煮為粥。或用肉桂末1~2克調入粥內同煮。
【用法】每日2次,一般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適用】虛寒性腹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及婦女虛寒性痛經。
【注意】內有實熱者不宜服,陰虛內熱者忌服,不宜冷服。
幹薑花椒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材料】幹薑5片,高良薑4克,花椒3克,粳米100克,紅糖15克。
【做法】將幹薑、高良薑、花椒洗淨,薑切成片,以白淨的紗布袋盛之,與淘洗淨的粳米同加清水煮沸,30分鍾後取出藥袋,煮製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長期服食可見效。
【功效】暖胃散寒,溫中止痛。
【適用】脾胃虛寒,心腹冷痛,嘔吐,呃逆,口吐清水,腸鳴腹瀉等。
【注意】同桂漿粥。
加味石膏粥
【來源】《食療百味》。
【材料】生石膏90~100克,番瀉葉3~5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瀉葉用開水泡。煎液與粳米共煮為粥,再調入番瀉葉浸泡液,稍煮即成。
【用法】每日2次。
【功效】通腑,泄熱,攻下。
【適用】腹脹痛拒按,煩渴喜飲,小便短赤,便秘,苔黃膩或黃燥,脈洪數。
【注意】非實熱證忌用。授乳婦、孕婦及月經期婦女不宜用。
甘鬆粥
【來源】《飲食辨錄》。
【材料】甘鬆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煎甘鬆取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甘鬆藥汁,稍煮1~2沸即可。
【用法】每日2次,空腹溫熱食用,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行氣止痛,補脾健胃。
【適用】脘腹脹痛,食欲不振。
【注意】甘鬆不宜過煎久煮。發熱病人不宜選用。
梅花粥
【來源】《山家清供》。
【材料】白梅花3~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煮粳米為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梅花,同煮2~3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