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芡實、山藥、糯米洗淨後加砂糖,同煮成粥。
【用法】供四季早晚餐食用,溫熱服。
【功效】補脾胃,滋肺固腎。
【適用】脾虛腹瀉,腎虛遺精,慢性久痢,虛勞咳嗽。
【注意】濕熱泄瀉忌用。
蓮子芡實粥
【來源】《太平聖惠方》。
【材料】蓮子15~20克,芡實15~3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
【做法】用蓮子、芡實同米共煮成粥。
【用法】早晚餐食用。
【功效】健脾養心,益腎抗老。
【適用】年老體弱,慢性腹瀉,多夢失眠,夜間多尿。
【注意】感冒發熱期間停服。
貴陽大棗糯米粥
【來源】《貴陽紅星滋補藥店方》。
【材料】山藥400克,薏苡仁500克,荸薺粉100克,大棗50克,糯米2500克,白糖250克。
【做法】將薏苡仁淘洗幹淨,山藥打成粉。用薏苡仁、糯米、大棗入鍋煮粥,煮至薏苡仁開花,糯米熟爛時,將山藥粉撒入鍋內,邊攪邊撒,約隔20分鍾後,將荸薺粉撒入鍋內,攪勻,停止加熱,將粥盛入碗內,每碗加白糖25克。
【用法】每次食一小碗,每日2~3次,溫熱食。
【功效】補益中氣,健脾除濕。
【適用】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乏力等症。
【注意】滑精、小便多及濕熱泄瀉的病人忌用。
扁豆山藥粥
【來源】《本草綱目》。
【材料】扁豆、淮山藥各60克,大米50克。
【做法】上3味洗淨後同入沙鍋煮粥。
【用法】可經常服食,小兒量減半。
【功效】健脾益胃,清暑止瀉。
【適用】脾虛胃弱,嘔逆泄瀉,食欲不振,食積痞塊,小兒疳積,消渴等。
【注意】濕熱泄瀉的病人忌用。
桃花粳米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材料】每次用鮮桃花瓣4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桃花、粳米洗淨,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煮成稀粥。
【用法】早晚取食,隔日1次。
【功效】清熱潤燥,滑腸通便。
【適用】便秘。
杏蘇粥
【來源】《本草綱目》。
【材料】杏仁、蘇子各10克,南粳米50~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蘇子、杏仁搗成泥,與南粳米同入沙鍋內,加水煮至粥稠,加入紅糖調勻。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5日為1個療程。
【功效】降氣消痰,止咳平喘,養胃潤腸。
【適用】腸燥便秘及急、慢性支氣管炎。
鬱李仁粥
【來源】《食醫心鑒》。
【材料】鬱李仁10~1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將鬱李仁搗爛,水研取藥汁,或搗爛後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為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食,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適用】大便幹燥秘結,小便不利,水腫腹滿,四肢浮腫。
【注意】懷孕婦女忌用。
加味鬆子粥
【來源】《土材三書》。
【材料】胡桃仁、甜杏仁各l5克,鬆子仁、粳米各50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鬆子仁、胡桃仁、杏仁研碎,同粳米煮粥。粥熟後衝入適量蜂蜜即可食用。
【用法】早晨空腹及晚上睡前服。
【功效】補虛,養液,潤肺,滑腸。
【適用】體弱早衰,慢性便秘,產後體虛,頭暈目眩,肺燥咳嗽咯血。
鬱李柏仁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鬱李仁、柏子仁各10~15克,粳米50~1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先將鬱李仁、柏子仁去盡皮、殼、雜質,搗爛,同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
【用法】每日2次,2~3日為1個療程。
【功效】潤腸通便,養心安神。
【適用】心悸,失眠,健忘,長期便秘或老年性便秘。
大蒜馬莧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大蒜30克,新鮮馬齒莧60克(幹品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大蒜去皮,新鮮馬齒莧洗淨切碎,然後煮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
【用法】可供早晚餐,溫熱食。
【功效】清熱止痢。
【適用】急、慢性細菌性痢疾和腸炎。
【注意】脾虛慢性泄瀉者忌服。
陳茗粥
【來源】《食療本草》。
【材料】陳茶葉5~1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陳茶葉煮汁去渣,入粳米共煮為粥。
【用法】上、下午溫服。
【功效】清熱止痢,消食化痰,興奮提神。
【適用】食積不消,飲酒過量,赤白痢疾。
【注意】臨睡前不宜吃。
白頭翁粥
【來源】傳統方。
【材料】白頭翁15克,黃柏10克,秦皮12克,黃連3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煎上藥,取汁去渣,入淘淨的粳米煮粥,粥熟時調入白糖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溫熱服。
【功效】清熱利濕,殺菌止痢。
【適用】細菌性痢疾、腸炎。
【注意】虛寒性下痢不宜用。
薑茶烏梅粥
【來源】《世醫得效方》。
【材料】生薑10克,烏梅肉30克,綠茶5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前3味煎煮,取汁去渣,加粳米煮粥,粥將熟時調入紅糖即可。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溫中散寒,殺菌止痢。
【適用】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注意】濕熱型細菌性痢疾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