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每日2次,空腹溫熱食,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舒肝理氣,健脾開胃。
【適用】肝胃氣滯,脘腹竄痛,胸悶不舒,噯氣,食欲減退。
加味豆蔻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砂仁、肉豆蔻各5~10克,陳皮1片,生薑2片,粳米50克。
【做法】先把砂仁、肉豆蔻搗碎研為細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後加入砂仁、豆蔻末及生薑、陳皮,同煮為粥。
【用法】早晚溫熱服食。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開胃消食,溫中下氣。
【適用】宿食不消,脘腹疼痛,嘔吐,虛瀉冷痢。
【注意】砂仁、肉豆蔻用量不宜過大,不宜久煎;實熱證或陰虛火旺體質不宜用。
茴香粥
【來源】《壽世青編》。
【材料】小茴香10~1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為稀粥,或用小茴香3~5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煮食。
【用法】每日2次,趁熱食,3~5日為1個療程。
【功效】行氣止痛,健脾開胃。
【適用】小兒疝氣,脘腹脹痛,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以及鞘膜積液,嵌閉性小腸疝,胃腸弛緩下垂等。
【注意】一切實熱證及陰虛火旺的病人不可選用。
檳榔粥
【來源】《聖濟總錄》。
【材料】檳榔10~1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把檳榔片煎汁去渣後,加入粳米一同煮粥。
【用法】空腹頓食,2~3日為1個療程。
【功效】消積,下氣,驅蟲。
【適用】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瀉痢後重,以及多種寄生蟲病。
【注意】檳榔粥適合短期服用,不宜久服。對體質虛衰,脾胃薄弱的病人不宜選用。
曲末粥
【來源】《多能鄙事》。
【材料】神曲10~15克,粳米適量。
【做法】先將神曲搗碎,煎取藥汁後去渣,入粳米一同煮為粥。
【用法】空腹溫熱食之,2~3日為1個療程。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
【適用】消化不良,食積難消,噯腐吞酸,脘悶腹脹,大便溏瀉。
桃仁丹參粥
【來源】《食療百味》。
【材料】桃仁10~15克,丹參3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丹參水煎,去渣,同粳米煮為稀粥。
【用法】每日1~2次,溫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經止痛。
【適用】血瘀腹痛,痛勢較劇,痛處固定,時久不愈,或有包塊,舌質暗紫,脈澀。
【注意】用量不宜過大,平素大便稀薄者不宜用。
加味防風粥
【來源】《食療百味》。
【材料】防風10克,藿香5克,蔥白3莖,白蔻3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防風、藿香、蔥白、白蔻共煎,沸後約10分鍾,取汁去渣。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
【用法】趁熱服食,以微汗出為佳。
【功效】解表散寒、芳香化濁。
【適用】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腸鳴腹痛,脘悶食少,或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玫瑰花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玫瑰花4克,銀花10克,紅茶、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上藥煎汁去渣,加入洗淨的粳米,同煮成稀粥。調入白糖即可。
【用法】供早晚餐食,溫熱服用。
【功效】清熱解毒,行氣止痛,固腸止瀉。
【適用】急、慢性腸炎,下痢,泄瀉。
銀花蓮子粥
【來源】《食療百味》。
【材料】銀花15克,蓮子1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先將銀花煎取藥汁,去渣,用銀花汁加適量清水,和蓮子、粳米共煮成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食。
【功效】清熱祛濕。
【適用】急性腸炎所見腹痛泄瀉,瀉下急迫,心煩口渴。
五苓粥
【來源】傳統方。
【材料】茯苓、豬苓、白術各9克,澤瀉12克,桂枝6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上藥水煎,取汁去渣,加入淘淨的粳米煮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化氣利水,健脾祛濕。
【適用】急性腸炎。症見泄瀉水樣,糞便稀爛,煩渴,小便不利及水濕內停,水腫,身重。
加味車前子粥
【來源】民間方。
【材料】車前子15~30克,木棉花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車前子用布包好與木棉花一起煎汁,去渣,再加入粳米同煮為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食。
【功效】清熱止瀉,利水消腫。
【適用】急性腸炎、尿道炎、膀胱炎。
榛子粥
【來源】《濟眾新編》。
【材料】榛子不拘多少,粳米50克,蜂蜜少許。
【做法】將榛子水浸去皮,水磨濾其漿汁,再和粳米煮成粥。
【用法】食用時調入蜂蜜,久服尤佳。
【功效】寬腸止瀉。
【適用】脾胃氣虛泄瀉。
蠶豆赤豆粥
【來源】經驗方。
【材料】蠶豆、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蠶豆、赤小豆冷水浸泡半日後,同粳米煮粥。
【用法】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利水消腫,健脾益胃。
【適用】大便溏薄,肥胖症,水腫病,腳濕氣。
芡實山藥粥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材料】芡實、幹山藥片各30克,糯米50克,砂糖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