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藥粥的選用
(一)辨證選粥,合理應用
依據中醫理論學說,對每一個病種都應做到“但藥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據”。不僅用藥如此,在粥的選用上也是如此。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進行選粥組方,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比如:病人出現神疲肢倦,氣短懶言,頭昏自汗,食欲不振,胃痛隱隱,便溏腹瀉,舌淡苔白,脈緩無力等證候,中醫辨證為脾虛氣弱,按辨證要求,就要應用健脾益氣的藥粥。供選用的藥粥有參苓粥、白術豬肚粥、薯蕷拔粥、人參大棗粥、參芪白蓮粥等等。其他疾病也如此類推,辨證選粥。此外,同一證候,也應根據其不同病因,辨證施治。例如:胃痛者,如屬胃寒引起的寒性胃痛,應吃溫寒的幹薑粥或良薑粥;如屬食積不消,脹滿疼痛者,應當吃消積導滯的山楂粥或檳榔粥。再如體質虛弱病人,一定要根據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類型,而分別采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藥粥,切不可籠統地來個“虛則補之”。假如氣虛病人吃了補陰的天門冬粥或生地粥,不但達不到補益目的,反有壅滯之弊,服食以後反感到胸膈滿悶、食欲減退等。
西醫辨病,就是以現代醫學的檢查依據進行診斷,然後針對疾病性質,選擇針對性的藥粥。如運用荷葉粥、山楂粥防治高血脂及高血壓病;葛根粥防治心血管病;馬齒莧粥防治痢疾;玉米須粥防治糖尿病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荷葉、山楂有降血脂、血壓的作用;葛根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馬齒莧有殺滅痢疾杆菌的作用;玉米須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這些都是針對疾病而選擇藥粥,達到治病的目的。
(二)因人、因地、因時選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質類型,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點。因此,選用藥粥時,要根據身體的素質、年齡的差異進行施用。如氣虛體質的人,應選用人參粥、黃芪粥;陽虛體質者選食肉蓯蓉粥、附子粥、羊肉粥;陰虛體質者選用麥門冬粥、銀耳粥、蔗漿粥。小兒脾胃功能薄弱,常選食山藥粥、茯苓粥、山楂粥、檳榔粥等;老年人體質易虛易實,選粥時應注意補益藥粥不宜太峻,清瀉藥粥不宜太猛,藥粥應平和宜人。
在選用藥粥時,不但要因人、因病選粥,還要根據季節寒溫不同,地理環境差異,因時因地,靈活選用。春季氣候溫和多風,選用葛根粉粥、黃芪粥等升補為宜;夏季氣候炎熱,應服用清涼的藥粥,選用綠豆粥、荷葉粥、菊花粥以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秋季氣候涼爽多燥,宜選用雪梨粥、百合粥、銀耳粥以滋陰潤燥;冬季氣候寒冷,宜用羊肉粥、狗肉粥、羊骨粥、肉蓯蓉粥以溫補陽氣。
除四季對人體的影響外,地理環境的不同,亦程度不同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因而必須因地選粥,方能矯正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我國地域遼闊,跨越熱帶與溫帶,而且民族很多,各地生活習慣不同,南北寒熱有異。地處北方,氣溫較低,應以食用溫補性藥粥為主;南方溫暖、多濕之地,應選清補粥及化濕粥為好。另外,南方人愛吃甜,北方人愛吃鹹。結合“飲食習慣,南北有異”的特點,在藥粥中可以適當加一些調味品。
(三)合並與交替選粥
中醫看病,常常把作用相近的幾味中藥配伍在一起,合並應用,相輔相成,以增強療效。選用藥粥,也應如此。在臨床當中往往遇到些疾病錯綜複雜,虛中夾實,實中夾虛,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或慢性久病,多髒受損,氣血陰陽俱虧。這種情況,服食單一的藥粥很難奏效,必須針對病情,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以加強作用,提高療效。如患有慢性脾虛腹瀉的病人,可同時把具有健脾止瀉作用的山藥粥、扁豆粥合並應用,加強止瀉效果;又如習慣性便秘的病人,可把芝麻粥與鬆子粥並用,增強潤腸通便作用;冠心病、高血壓的病人,可把葛根粥與玉米粉粥、荷葉粥合用;又如腎虛腰痛又兼脾虛腹瀉時,可選用山藥粥、芡實粥、羊骨粥合用,使脾腎同治。
在人們日常飲食生活中,如果長期單純地食用一種食品,不僅會導致營養成分的缺乏,而且也會令人食欲大減。豐富多彩的食譜,往往能增加食欲。藥粥作為一種食療方法,應靈活多樣,交替選用。當然,交替用粥也要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進行。我們以慢性腹瀉為例。除山藥粥與扁豆粥可合用外,還可間服芡實粥、菱粉粥、黃芪粥、大棗粥等。腎虛腰痛的人,可交替服用胡桃粥、栗子粥。高血壓、高血脂的中老年人,可用芹菜粥、荷葉粥、玉米粉粥、菊花粥、何首烏粥等交替服食。總之,做到對症選粥,交替應用,長期服食,收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