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北洋海軍(3)(1 / 2)

琅威理見李鴻章如此急切,反倒不急不忙,開始提出各種條件,如海軍總教習擁有調派兵勇之權;其在中國服役期間不能影響在英國軍隊的年資和升遷;其借聘須經赫德之手辦理,否則拒絕受聘;最後,琅威理簡直和敲詐一般開出天價的年薪待遇。對琅威理的各種無理要求,李鴻章盡量滿足。然英國政府卻不答應。英國海軍部一不願現役軍官到中國任教,防止泄露本國軍事機密;二是英國政府認為琅威理既然到中國任職,在英國的年資應自動停止;三是琅威理在中國的服役年限不符合英國法律。清政府虛位以待,英國政府卻不願放人,雙方就此事僵持不下。這下急壞了英駐華公使威妥瑪和總稅務司赫德。兩個人使出渾身解數勸說英國政府。威妥瑪幾次向英國政府發去密電,曉以利害。他說,如果中國聘不到英國軍官,就會在法國、美國、德國中尋找合適人選,那會極大損害英國在遠東的利益。琅威理隻不過擔任教習職務,如兩國開戰,隨時可將其召回。此事我們不願意做,法國、德國和美國都搶著想幹!隻要李鴻章一聲令下,他們隨時都會派軍官任職。隻要中國政府允許琅威理為清帝國服役,海軍控製權遲早會落入我們手裏!赫德比威妥瑪還著急,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琅威理之事本不應該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應該由私人來安排,因為中國人最不喜歡和官方打交道。他十分擔心李鴻章母親的突然去世會給琅威理來華帶來不利影響。他說,不知道這個偉人要為母親守孝一百天(短喪),還是二十七個月。如果是一百天,這件事還有希望,要是二十七個月此事就可能要泡湯。幸運的是,清廷最終隻準了李鴻章三個月的假期。在二人的努力斡旋下,英國海軍部最終曖昧地表示琅威理在中國任教“既不有所妨礙,也不有所促進”。李鴻章和琅威理正式簽約,聘其為北洋海軍副提督。1882年秋,琅威理正式來華任職。他的任務是負責北洋海軍的操演、訓練及教育事務,直接對北洋大臣負責。琅威理的年薪定為紋銀六百兩,但沒有規定聘用年限。李鴻章本打算長期聘用琅氏,不料後也正因此漏洞,琅威理任職一年後便隨隨便便地辭職跑掉了。

琅威理第一次辭職緣於中法戰爭。按照英國政府規定,大英帝國臣民不得為第三國作戰,因此琅威理必須回國。實際上琅氏的離職另有緣由。自1883年英埃戰爭爆發後,英國皇家海軍許多從前不如琅威理的軍官都升遷高位,琅威理的年資升遷卻一再耽誤。琅威理在中國的地位也很尷尬,雖聘書中早已注明是“副提督銜”,可遲遲沒有正式任命。琅威理到北洋海軍後,總覺得自己是為李鴻章個人服務,而不是為中國國家效力。諸多不滿,琅威理在中法戰爭的關鍵時刻辭職回國。

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決心整頓海防,大治海軍。一時各國政府紛紛派本國軍官前來應聘,希望接替琅威理的職務。英國政府也意識到琅威理的重要性,晉升其上校軍銜和艦長,要求其返回中國繼續任職。1886年春,琅威理重返北洋海軍,受到李鴻章、丁汝昌和北洋官兵的熱烈歡迎。其時正是用人之際,北洋統帥丁汝昌乃陸軍出身,對指揮海軍毫無經驗,海軍官兵甚至很多人連“經緯儀”、“指南針”都分不清。琅威理回任後,3個月內使一盤散沙的海軍變得整齊可觀,得到清廷頒發的二等寶星勳章。醇親王視察北洋海軍後,非常滿意,賞賜琅威理提督軍銜。李鴻章同琅威理重新簽約,年薪由六百兩漲至七百兩,服務期限為五年。琅威理名利雙收,決心把北洋海軍帶出個樣子。他為北洋海軍聘請大量英國海員,將海軍交往禮節引進中國,中國海軍很快與國際接軌。到1891年,中國海軍排名世界第八,比亞洲第二的日本海軍靠前了八位。

1890年3月,北洋艦隊至南中國海例行操巡。提督丁汝昌率鎮遠等四艦巡查海南島,總教習琅威理則留守香港。香港乃英人彙聚之所,琅威理忙不迭地下船去和同鄉炫耀自己的官位和成績,直到天黑才回到船上。按海軍慣例,提督離船降提督旗改升總兵旗。琅威理的校友——海軍留學生劉步蟾下令升起總兵旗。琅威理看到提督旗撤下,非常不滿,因為在他心目中自己和丁汝昌平起平坐,提督旗是倆人共同擁有的。他還經常和部下說:“北洋海軍有兩個提督!”琅威理於是對劉步蟾道:“丁提督走了,還有琅提督在,你憑什麼降下提督旗幟?”劉步蟾並不買賬,堅持軍中隻有丁汝昌一個統帥,他離開就應升總兵旗!兩人就升旗一事爭執不下。李鴻章分別收到來自琅威理和劉步蟾的訴狀,均認為對方跨越職權。李鴻章對此事並未重視,擱置不理。琅威理卻感到備受侮辱,跑到天津威脅李鴻章,如果不嚴懲劉步蟾,他馬上辭職!李鴻章偏偏不信邪,留下一句話:願走願留,悉聽尊便。琅威理一怒之下,再次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