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辦海軍,人力和財力始終是李鴻章最為勞神的兩件大事。常額經費雖定為每年四百萬兩,實際上從未收足。急得李鴻章大聲疾呼:“海軍至今不名一錢,不得一將,茫茫大海令我望洋興歎,深感恐懼,我該如何是好!”不僅李鴻章一人關注著海軍部,西方國家也密切注視著海軍部的發展。《北華捷報》的一位記者注意到海軍部的窘迫狀況:“海軍部目前狀況十分簡陋,想擔負起它所指定的任務,還需很多的努力。”不久,海軍部正式成立,以醇親王奕譞、李鴻章和曾紀澤三人為組織核心。一位外國駐京記者報道說:“這三位高級官員的確是當時所能獲得的既有真正能力服務、又值得信賴的人物。他們很有希望能為帝國作出一番具有永久利益的事業!”
不論朝廷內部如何吹捧,外界媒體怎麼宣傳,李鴻章心裏清楚,不論人才、經費問題,單是海軍衙門的人事構成就存在著諸多缺陷。首先,主要官員均為兼職,無專門任職人員。醇親王奕譞兼管神機營,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曾紀澤的兼職更多,除在總署和同文館任職外,先後在戶部、刑部、吏部兼任侍郎。其次,海軍部很快成為官員安插子弟、拉關係走後門的場所。海軍部的章京部,除李鴻章極力保薦的傅雲龍是漢人外,其他是清一色的旗人。所謂旗人,即八旗成員。八旗是清朝建立之初創立的一種軍事和社會組織,在清朝入主中原上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旗人並非都是滿人,八旗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清朝在滿漢之分,主要是旗民之別。“旗”即滿、漢、蒙三族旗軍的成員,“民”即旗人以外的普通百姓。近代以後,“旗”已成為特權和地位的象征,旗人子弟一不會打仗,二不能種田,三不屑做工,四沒本事做官,隻是吃著祖宗留下的老本,等著朝廷給些閑職做做。海軍部職權大、利益多,剛剛組建空額很多,皇親國戚、官宦子弟、候補官員一下子蜂擁而來。
新官上任三把火,醇親王奕譞決定和李鴻章視察北洋海防。沿線視察了大沽口、煙台、威海衛、旅順口、大連灣等處炮台、船塢、學堂、兵防情況。醇親王的行動驚動了英、法駐華海軍司令,特意率艦隊到旅順和煙台參觀,一則向中國海軍最高長官表示敬意;二則想告訴奕譞,和我們相比中國海軍還有很大差距。
李鴻章大力發展北洋海軍一事很快遭到中外各界的非議。外國報紙報道說這是中央向地方的妥協,是海軍中央化的徹底失敗。兵部侍郎黃體芳則表示:“北洋海軍不是中國沿海的海軍,而是直隸天津的海軍;不是海軍衙門的海軍,而是李鴻章個人的海軍。奏請立即撤去李鴻章海署會辦大臣一職,讓曾紀澤取而代之。”
再說最敏感的經費問題。海軍部成立後經費並未增加,原先歸北洋海軍獨享的四百萬兩銀子如今還要顧及南洋海軍餉需,連朝廷也想著從海軍衙門撈一把,海軍經費流入頤和園建設的數量不少。慈禧太後年事日高,希望將清漪園作為頤養天年之所。光緒帝宣布擴修清漪園為頤和園,於慈禧六十大壽時竣工。光緒對海軍衙門下令:“正款備海軍之用,雜款供修建頤和園之用。”乍一聽此令不無道理,經費主要仍用於海軍建設,剩餘零款用來修建頤和園。然實際上北洋海軍早已陷入經濟窘境,近十年未添設任何軍艦,正款尚不敷出,哪裏還有雜款!李鴻章明白,朝廷的正款、雜款之說不過是客套話,為“老佛爺”做壽,有錢要捐,沒錢也得捐,還不能少捐。李鴻章究竟挪用了多少經費修建頤和園,曆來說法不一,最保守的數字也突破了四百萬兩白銀,這可是全國海軍整整一年的經費!僅讓海軍衙門捐錢還不夠,清廷竟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大肆搜刮錢財。醇親王奕譞寫信給李鴻章,說建萬壽山銀子不夠用,希望李鴻章和各位督撫能籌集二百萬兩銀子。李鴻章心領神會,立即號召各位同僚督撫捐款,不久,各地捐款達二百六十萬兩。萬裏海疆的安危就這樣換成了昆明湖的一池清水、萬壽山的幾堆石頭。
盡管用人、經費等方麵危機重重,海軍衙門之設畢竟對海軍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船隻購買上,除被赫德騙購的十艘破船外,向德國訂做了兩艘鐵甲船,命名為“定遠”號和“鎮遠”號,是為北洋海軍噸位最大的主力艦。李鴻章親自登舟試航。這一天,北風凜冽,海浪起伏,李鴻章乘坐的“定遠”號鐵甲艦行駛平穩,並沒像蚊子船那樣稍遇風浪就顛簸不止,且行船速度和訂單上注明的相差無幾。李鴻章興奮得老淚縱橫,說道:“中國自創辦水師以來,也就是它最令人放心!”李鴻章又相繼購買了德國穹麵鋼甲巡洋艦“濟遠”號、“經遠”號和“來遠”號。到1888年,北洋海軍已初具規模,擁有巨型鐵甲船2艘、高速巡洋艦7艘、炮船6艘、魚雷艇6艘、練船3艘、運輸船1艘,共計25艘,號稱“亞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