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叛逆青年(5)(1 / 1)

第五節 保留橡樹園傳統

橡樹園是芝加哥一個富庶的郊區,曾有“世界中產階級之都”的美譽,它的別名叫“聖休村”。村裏既沒有豪華的廳堂,也沒有可憐的貧民。許多家庭富裕美滿。

海明威就出生在橡樹園,他的童年就在這個安靜的小城鎮中度過的,雖然他後來做了故鄉的叛逃者,但橡樹園的傳統、宗教以及道德規範給他留下一生的烙印。

橡樹園在曆史上曾經出過四大名人,這也是橡樹園的一大自豪。不過這四個名人在走出社會後都受不了橡樹園嚴謹寡味的清教徒生活,他們自成一格的叛逆。

這四位名人,一位是伯特·聖約翰,美國著名作家。一位是弗蘭克·洛伊德·賴特,美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師。還有一位是查爾斯·吉托,總統候選人,落選後槍殺了加菲爾德總統。最後一位,就是海明威。

橡樹園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小鎮。在這裏,教堂很多,去作禮拜的人也很多。居民們都非常善良,說話時帶著那種又尖又硬的基督徒語調,星期日作禮拜時帶著絲帽,十足的紳士派頭。

橡樹園的居民們自視清高,他們稱自己為橡樹園人,雖然他們中有絕大多數人都在芝加哥工作。卻不承認自己是芝加哥人。

橡樹園人的日常活動中心也都是學校、教堂和當地民政機構。他們大都是清教徒,生活習俗相當嚴謹,完全是一個典型的清教徒社會。

所謂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它源自於16世紀時期的英國,原本是英國國教聖公會內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旗幟的改革派,後來又從這一派中發展出一些脫離國教的新宗派,如公理會、長老會、公誼會等。

這些人主張清除繁瑣的宗教儀式,反對奢侈生活,嚴格遵守聖經規定的道德標準。他們製定了嚴格的清規戒律,清教徒不許吸煙、不許喝酒、不許看戲和不許跳舞等。

整個橡樹園都是這些清教徒,他們生活條件優越,鄉土氣息濃鬱,具有一定的排外性。他們厭惡芝加哥,躲開了大城市的各種政治上的腐敗事物。這裏彌漫著溫和。保守的氣氛。

海明威的家庭是一個宗教家庭,這就要求好動的海明威必須要嚴格遵守清教的一些規章製度。

吃飯之前,他們必須先要祈禱。孩子們的早課是祈禱、讀聖經、唱讚美詩,每個星期日都去教堂,在家守安息日,禁止一切娛樂活動,這些都必須嚴格遵守。

當孩子們犯錯,被母親打屁股時,都得跪倒在地,懇求主的寬恕。而海明威對此是相當反感的。

海明威的姐妹們終生篤信宗教,但海明威早在少年時期就隱隱的露出了背叛橡樹園傳統的苗頭,而這也使海明威的母親相當憂心。

為了使母親安心,讓她相信自己仍然一如既往的相信宗教,海明威不得不向母親再三地保證:“不要擔心我是不是一個好教徒,更不必為此煩惱、哭泣,我仍是一如既往,每夜必作祈禱,高興吧!僅僅為了不使您煩憂,我也會是一個愉愉快快的教徒。”

這年秋天,海明威進入了安尼小姐的豪斯·英格利賽幼兒園,同時加入了由他父親組織起來的自然學習小組阿卡西俱樂部的分部。

在春天裏每個星期六上午,海明威總是同比他年齡大的同學一道大踏步地走著到樹林裏采集標本,或到第斯普靈河兩岸的灌木叢裏識別鳥類。

海明威5歲生日的時候,他的外祖父霍爾送給他一台顯微鏡。海明威對此興奮不已,他興致勃勃地看著放在顯微鏡底下的岩石和昆蟲的標本,一看就是一個小時。

海明威經常跟著唱詩班唱詩,穿著高領衣服,梳著油光平滑的頭發。但年幼的海明威常被這些讚美詩中的同音異義詞搞得糊裏糊塗,他以為大家唱的是一隻“討人喜歡的斜眼狗熊”,所以很想見一見這隻有趣的斜眼動物。

海明威幼年時期心腸很軟,看見一隻蒼蠅死了便痛哭流涕,想方設法把它放在糖水裏,希望把它救活。

海明威也喜歡各種各樣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他很認真,喜歡和小動物們一起玩,會把他們當人看待。

少年時的海明威喜歡讀書,每當父親見他沉迷於一本書時,總要他多練練拳擊,打打獵。

海明威繼承了父親在體育方麵的才能,一生中都喜歡拳擊、釣魚、打獵和冒險。他的耐心和個人主義也可以說源於其父。

埃德很有耐心,做事堅韌不拔。有一次,他在自家農場一平方公裏左右的土豆地裏數害蟲,統計它們的數量,對正常人來說,這是一個何其枯燥乏味的工作。但埃德大夫完成了。

後來海明威雖然很想根除橡樹園的清規戒律對他的影響,但他至始至終保留了橡樹園中的很多傳統,比如辛勤忘我地工作、自我奮鬥的精神、真心實意的作風和力戒邪惡等宗教信條。

橡樹園的生活對海明威影響如此之大,以致於他借自己小說中的主人公尼克·亞當斯之口,深感遺憾地說:“這些虛假觀念既然已深植於你的腦海中,它也就伴你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