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診斷根據蟯蟲在肛周產卵的特性,可用透明膠紙法或棉簽拭子法於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蟲卵。在糞便中或在患兒入睡後在肛門周圍檢獲成蟲也可確診。蟯蟲感染一般無明顯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血清IgE抗體水平升高。
(五) 流行蟯蟲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率與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無密切聯係。感染率一般是城市高於農村,以5~7歲幼童感染率較高。其分布具有兒童集體機構及家庭聚集性的特點,而且蟯蟲生活史簡單,蟲卵發育迅速,感染期蟲卵抵抗力強,通常多以肛門—手—口的感染方式造成自身重複感染,因而蟯蟲病流行廣泛。我國人群平均感染率為26.36%,個別地區高達79.83%。病人和帶蟲者是唯一的傳染源。
(六) 防治做好宣傳教育,使兒童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在托兒所、幼兒園和家庭應搞好環境衛生及衣被、玩具、食具的消毒。對家庭和集體機構中的患者應同時接受治療,以免相互感染。對蟯蟲病流行的地區,應有計劃地對兒童集居地成員進行普查普治,以徹底消滅傳染源。
常用的治療藥物有阿苯達唑和甲苯達唑。局部外用藥可用3%噻嘧啶軟膏,塗於肛周和肛門內,連用1周。肛門周圍瘙癢者,可於睡前清洗肛周、會陰皮膚後,塗擦蟯蟲油膏,連用10~20天。
四、毛首鞭形線蟲
毛首鞭形線蟲(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簡稱鞭蟲(whip worm),是常見的人體腸道寄生線蟲之一。成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盲腸,引起鞭蟲病(trichuriasis)。
(一) 形態
1.成蟲外形似馬鞭,蟲體前3/5呈細線狀,後2/5粗如鞭柄。雌蟲長35~50 mm,尾端鈍圓而直;雄蟲稍小,長30~45 mm,尾端向腹麵卷曲.
2.蟲卵紡錘形或腰鼓形,棕黃色,大小(50~54)μm×(22~23)μm,卵殼較厚,兩端各有一透明栓。內有1個尚未分裂的卵細胞。
(二) 生活史成蟲寄生於盲腸,也可在結腸、直腸甚至回腸下段寄生。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條件下約經3周發育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隨汙染的食物或飲水進入人體小腸,1個小時後幼蟲孵出,鑽入腸上皮內攝取營養,經8~10天後回到腸腔,移行至盲腸發育為成蟲。鞭蟲成蟲細長的前端鑽入腸上皮層內,以血液和組織液為食。自感染到產卵約需60天,每條雌蟲每天產卵量為5000~20 000個,成蟲壽命3~5年。
(三) 致病成蟲寄生於盲腸,以組織液和血液為營養。可造成腸壁組織充血、水腫、出血等炎症反應。輕度感染一般無症狀,隻在糞便檢查時發現蟲卵。重度感染時,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貧血和頭暈等症狀。重度感染的兒童可出現發育遲緩、水腫、營養不良,甚至直腸脫垂。
(四) 診斷糞檢查出蟲卵即可確診,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塗片法、改良加藤法、飽和鹽水浮聚法等。因鞭蟲卵較小,容易漏檢,如一次檢查陰性,應反複檢查,以提高檢出率。
(五) 流行鞭蟲分布與蛔蟲相一致,常與蛔蟲感染並存,但感染率不及蛔蟲高。感染率南方高於北方,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雖然人是唯一的傳染源,但也有從猴、狐猴和豬體內檢查到蟲卵的報告。
(六) 防治同蛔蟲。但一般驅蟲藥物對鞭蟲的療效遜於對蛔蟲的療效。
五、旋毛形線蟲
旋毛形線蟲[Trichinella spiralis(Owen,1835;Railliet,1895)],簡稱旋毛蟲,該蟲寄生於人體引起旋毛蟲病(trichinellosis),是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之一,嚴重感染時可致人畜死亡。
(一) 形態
1.成蟲線狀,雄蟲大小為(1.4~1.6)mm×(0.04~0.05)mm,雌蟲為(3.0~4.0)mm×0.06 mm,旋毛蟲是寄生人體的最小線蟲。咽管占體長的1/3~1/2,其後段背麵有一杆狀體,由一列圓盤狀杆細胞組成。兩性成蟲的生殖器官均為單管型。雌蟲子宮較長,其中段含蟲卵,後段和近陰道處則充滿幼蟲,新生幼蟲自陰門產出。
2.幼蟲寄生在宿主橫紋肌細胞內的梭形囊包中,長約1 mm,其咽管結構與成蟲相似;幼蟲囊包大小為(0.25~0.5)mm×(0.21~0.42)mm,1個囊包內通常含1~2條幼蟲,多時可達6~7條。
(二) 生活史旋毛蟲生活史的特點是成蟲和幼蟲寄生於同一宿主體內,被寄生的宿主既是中間宿主,又是終宿主。成蟲寄生於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幼蟲寄生在橫紋肌細胞內。無外界自生生活階段,完成其生活史必須更換宿主,宿主的種類很多。
宿主主要是由於食入含有活幼蟲囊包的肉類及肉製品而感染,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蟲自囊包逸出,鑽入腸黏膜內,經過一段時間發育再返回腸腔,在感染後30~48小時內,幼蟲經4次蛻皮發育為成蟲。少數蟲體可侵入腹腔或腸係膜淋巴結寄生。感染後5天內,蟲體生殖係統發育成熟,雌雄蟲交配,雄蟲隨即死亡,雌蟲子宮內的蟲卵發育為幼蟲,於感染後5~7天開始產出。每條雌蟲一生可產幼蟲1500~2000條,排蚴期可持續4~16周或更長。雌蟲壽命一般為1~2個月,長者3~4個月。
新生幼蟲侵入局部淋巴管或小靜脈,隨淋巴和血循環到達全身各組織和器官,但隻有侵入橫紋肌內的蟲體才能進一步發育。幼蟲多侵入活動頻繁、血液供應豐富的肌肉,如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及腓腸肌等處。幼蟲約在感染20天後形成梭形囊包。囊包若無進入新宿主的機會,多在半年後鈣化,少數在囊包內鈣化的幼蟲可存活數年,最長可達30年。
(三) 致病幼蟲是旋毛蟲的主要致病蟲期。其致病程度與食入幼蟲囊包的數量、活力和侵入部位以及人體對旋毛蟲的免疫力等因素有關。輕度感染者可無臨床症狀,重者可在發病後數周內死亡。旋毛蟲致病過程可分三期。
1.侵入期幼蟲自囊包內逸出至發育為成蟲階段,此期曆時約1周。主要病變部位在十二指腸和空腸,故又稱腸型期。由於大量幼蟲鑽入腸壁及成蟲以腸絨毛為食,致受累部位出現充血、水腫、出血,甚至形成淺表潰瘍。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道症狀,同時可伴有厭食、乏力、低熱等全身性反應。
2.幼蟲移行期即新生幼蟲隨淋巴、血循環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橫紋肌內發育,導致血管炎和肌炎的過程。主要病變部位在肌肉,故又稱為肌型期。幼蟲移行時所經部位發生炎症反應,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患者可出現發熱、水腫,體溫多在38~40℃,尤以眼、麵部水腫最為常見,可擴展到四肢甚至全身。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是旋毛蟲病常見症狀之一,感染後第2周,嗜酸性粒細胞開始增多,3~4周時可達到高峰。
幼蟲侵入橫紋肌後,引起肌纖維變性、腫脹、排列紊亂、橫紋消失、肌細胞壞死、崩解、肌間質輕度水腫並有炎症細胞浸潤。患者全身肌肉酸痛、壓痛,尤以腓腸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疼痛最為明顯。咽喉部肌肉受累時,患者可出現吞咽困難和語言障礙。幼蟲移行至肺,可導致肺部局限性或廣泛性出血、肺炎、支氣管炎及胸膜炎等。移行至心髒,可導致心肌炎。若累及中樞神經係統,由於幼蟲的滯留或移行,可致非化膿性腦膜炎和顱內高壓。此病程一般可持續2周至2個月以上。重症患者可呈惡病質,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3.囊包形成期為移行到橫紋肌的幼蟲逐漸形成囊包的時期,也是受損肌細胞的修複過程。隨著肌內的幼蟲長大並卷曲,其周圍的肌細胞逐漸膨大呈紡錘狀,形成梭形肌腔包繞幼蟲。隨著囊包的形成,急性炎症逐漸消退,囊包內幼蟲最終被鈣化,患者全身症狀逐漸減輕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續數月。
(四) 診斷
1.詢問病史旋毛蟲病的臨床症狀十分複雜,在診斷過程中應注重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史詢問,尤其是多人同時發病的患者應考慮進一步檢查。
2.病原檢查於患者腓腸肌、肱二頭肌取檢,壓片鏡檢查找旋毛蟲幼蟲囊包。也可將吃剩的肉鏡檢,也有助於確診。
3.免疫診斷對早期或輕度感染者,采用免疫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或循環抗原,可作為診斷該病的重要輔助手段。常用的免疫學診斷方法有皮內試驗、環蚴沉澱試驗(circumlarval precipitin test,CPT)、皂土絮狀試驗(bentonite flocculation test,BFT)、IHA和ELISA等。
(五) 流行旋毛蟲病是一種動物源性寄生蟲病,除人外,還在豬、犬、羊、牛、鼠等120多種哺乳動物之間廣泛傳播,這些動物之間相互蠶食或攝食屍肉而形成的“食物鏈”,成為人類感染的主要來源。旋毛蟲病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尤以歐美地區發病率高。我國自1964年首次報道了旋毛蟲病後,在雲南、西藏、東北、河南、湖北及四川等地也屢有該病發生。病例主要集中在:① 雲南、西藏、廣西、四川;② 河南、湖北;③ 東北三省。
人類旋毛蟲病的流行與豬最為相關,豬主要是由於吞食含有旋毛蟲幼蟲囊包的肉屑或被汙染的飼料而感染。我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均有豬感染旋毛蟲的報道,尤以河南、湖北北部的感染率最高。
人類旋毛蟲病的流行具有地方性、群體性和食源性等特點。
(六) 防治預防該病的關鍵在於大力進行衛生宣教,改變飲食習慣,不生食或半生食豬肉或其他動物肉類,以杜絕感染;認真貫徹肉類食品衛生檢查製度,禁止未經宰後檢查的肉類上市;提倡肉豬圈養;加強衛生和飼料管理,以防豬的感染。治療旋毛蟲病患者的有效藥物為阿苯達唑和甲苯達唑等。
知識鏈接
旋毛蟲屬分類的研究
近年來,根據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基因分類學研究,將旋毛形線蟲屬分為8個種:即旋毛形線蟲(T.spiralis,T1)、北方旋毛蟲(T.nativa,T2)、布氏旋毛蟲(T.britovi,T3)、偽旋毛蟲(T.pseudospiralis,T4)、米氏旋毛蟲(T.murrelli,T5)、南方旋毛蟲(T.nelsoni,T7)、巴布亞旋毛蟲(T.papuae,T10)、津巴布韋旋毛蟲(T.zimbabwensis,T11)和3個未定種的基因型,即Trichinella T6、T8和T9。一般認為,T.spiralis是引起人體旋毛蟲病的主要病原體,大部分的死亡病例是由此種旋毛蟲引起的。
(覃金紅程彥斌趙桂花沈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