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嬰幼兒鉤蟲病:多由十二指腸鉤蟲引起。可能母體在孕期感染後,幼蟲經胎盤或乳汁感染嬰兒。臨床表現為急性便血性腹瀉,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樣,麵色蒼白,消化功能紊亂,發熱,精神萎靡,肺偶可聞及囉音,心尖區有明顯收縮期雜音,肝脾大,貧血多較嚴重,血紅蛋白低於50 g/L,生長發育遲緩等。患兒就診時糞便均可查到鉤蟲卵。嬰兒鉤蟲病預後差,病死率為3.6%~6.0%。

此外,鉤蟲感染早期或急性期的患者,周圍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常達15%以上,最高可達86%,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eosinophilia)。隨著病程延長和病情加重,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有下降的趨勢。由於感染鉤蟲後需要5~6周才能在糞便中檢到蟲卵,而在此期間常因蟲卵陰性而被誤診。若有嚴重鉤蟲病感染的婦女,此期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四) 診斷糞便檢查蟲卵,或經鉤蚴培養檢出幼蟲是確診本病的依據。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塗片法簡便易行,適用於感染率較高的地區,但對於輕度感染易漏診。

2.飽和鹽水浮聚法操作簡單,是診斷鉤蟲感染最常用的方法,檢出率較直接塗片法提高5~6倍。

3.改良加藤法采用定量板甘油孔雀綠玻璃紙透明計數蟲卵的方法,簡單易行,能定量檢測感染度,也可用於療效考核及用於實驗室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4.鉤蚴培養法檢出率與飽和鹽水浮聚法相似,此法在光鏡下可觀察幼蟲形態並鑒別蟲種,但需時較長,培養5~6天才有結果,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在流行區患者如有咳嗽、哮喘等症狀者,也可作痰液檢查,如查出鉤蚴也可明確診斷。

(五) 流行鉤蟲病呈世界性分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以黃河以南廣大農村地區為主要流行區,北方及西部地區較少。根據全國腸道寄生蟲病調查,我國鉤蟲感染人數為1.94億,平均感染率為17.17%,以海南省的感染率為最高(60.90%)。在蟲種地域分布上,北方以十二指腸鉤蟲為主,南方以美洲鉤蟲為主,但兩種鉤蟲混合感染較為普遍。

鉤蟲患者和帶蟲者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其糞便汙染土壤,蟲卵在外界適宜的條件下發育為感染期幼蟲,人體直接接觸土壤中的感染期幼蟲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鉤蟲病的流行與自然環境、種植作物種類、生產方式及生活條件等諸多因素有密切關係。

嬰幼兒鉤蟲病的感染途徑除經胎盤感染和母乳傳播外,母親在田間勞動時,將嬰兒放在染有鉤蚴的草地上或將尿布晾在被鉤蚴汙染的地麵上,且未經晾幹便使用,或用沙袋代替尿布等均可使嬰兒受染。

(六) 防治

1.鉤蚴性皮炎的治療鉤蚴鑽入皮膚後24小時內,大部分均停留在局部皮下,此時可采用皮膚透熱療法(用53℃熱水間歇浸泡患處,每次2秒,間歇8秒,持續25分鍾,或用熱毛巾敷於皮炎部位,持續10分鍾),左旋咪唑塗劑或15%噻苯噠唑軟膏塗於皮炎處,連用2天,能快速止癢消腫。

2.驅蟲治療常用驅蟲藥物有甲苯達唑(mebendazole)和阿苯達唑(albendazole)。此外,三苯雙咪、噻嘧啶及伊維菌素(ivermectin)也均具有較好的驅蟲效果,但噻嘧啶對美洲鉤蟲的效果較差。

預防鉤蟲感染包括糞便管理和個人防護等措施。對糞便應采取無害化處理,以殺滅蟲卵;夏秋季是鉤蟲易感季節,不要在旱地作物施用未經處理的人糞,以減少作業時接觸感染的機會。個人防護包括不赤足下地作業,在手足等皮膚暴露處塗抹1.5%左旋咪唑硼酸乙醇或15%噻苯咪唑軟膏等,可顯著減少感染機會。

二、似蚓蛔線蟲

似蚓蛔線蟲(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簡稱人蛔蟲或蛔蟲(round worm),是一種最常見的人體消化道寄生蟲,引起蛔蟲病(ascariasis)。

(一) 形態

1.成蟲圓柱形,形似蚯蚓,頭部較尖細,尾部較鈍圓。體表可見有細橫紋,兩側可見明顯的側線。活時呈粉紅色,死後呈灰白色。雌蟲長20~35 cm,甚至達40 cm以上;雄蟲長15~31 cm。口孔位於蟲體頭端,口周具有“品”字形排列的3個唇瓣(1個背唇瓣較大,兩個亞腹唇瓣略小),唇瓣內緣具有細齒,外緣有感覺乳突和頭感器。雌蟲消化道末端開口於肛門,雄蟲則通入泄殖腔。雌蟲生殖係統為雙管型,盤繞在蟲體後2/3部分的原體腔內,陰門位於蟲體腹麵中部之前。雄蟲生殖器官為單管型,尾部向腹麵彎曲,末端有一對鐮刀狀的交合刺。

2.蟲卵有受精卵(fertilized egg)和未受精卵(unfertilized egg)之分。受精卵呈寬橢圓形,大小為(45~75)μm×(35~50)μm。卵殼表麵有一層子宮分泌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質膜,因被宿主膽汁染色,故蟲卵成棕黃色,卵殼較厚,由外向內為受精膜、殼質層和蛔甙層,但在光鏡下難以分清。卵內含有1個大而圓的卵細胞,在其兩端與卵殼間可見新月形空隙。未受精卵呈長橢圓形,大小為(88~94)μm×(39~44)μm,卵殼與蛋白質膜均較受精蛔蟲卵薄,卵內充滿大小不等的折光顆粒。蛔蟲卵殼周圍蛋白質膜脫落後,成為脫蛋白膜蛔蟲卵,觀察時應注意與其他蟲卵相鑒別。卵殼厚是蛔蟲卵的主要特征。

(二) 生活史蛔蟲屬土源性線蟲,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中,以宿主半消化食物為營養,雌、雄成蟲交配後,雌蟲產出的多為受精卵,平均每天每條雌蟲可產卵約24萬個。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潮濕、蔭蔽、氧氣充足的泥土中,於21~30℃條件下,經5~10天的發育,受精卵內的胚細胞經分裂並發育為幼蟲。再經1周,卵內幼蟲經蛻皮1次成為感染期蟲卵(含二期幼蟲蛔蟲卵)。感染期蟲卵被人誤食後,在小腸內孵出幼蟲,然後侵入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小靜脈或小淋巴管,經靜脈入肝、右心,到達肺,穿破肺泡毛細血管進入肺泡,經第2和第3次蛻皮後,沿支氣管、氣管逆行至咽部,隨人的吞咽動作而入消化道,在小腸內經第4次蛻皮後,再經數周發育為成蟲。自人體感染到雌蟲開始產卵需時60~75天。蛔蟲在人體內的壽命一般為1年左右。

(三) 致病

1.幼蟲致病少量幼蟲移行經過肺部時患者可無明顯症狀。但大量幼蟲在肺部移行時,可引起肺部點狀出血,炎性滲出和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此症潛伏期一般為1~9天,患者主要表現為咳嗽、胸悶、喉癢、幹咳、哮喘或蕁麻疹等,偶可伴有發熱、痰中帶血或過敏性皮炎,出現一過性呼吸係統症狀。一般1~2周內消失。此階段作痰液塗片檢查常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或蛔蟲幼蟲。

2.成蟲致病成蟲是主要致病階段。成蟲在小腸寄生,直接掠奪營養,破壞腸黏膜,導致消化不良和營養吸收障礙,從而引起營養不良,嚴重感染時可造成兒童發育障礙。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食欲缺乏、間歇性臍周圍腹痛、腹脹等症狀。兒童患者常有神經精神症狀,如驚厥、夜驚、磨牙,偶爾可出現異嗜症等。我國台灣一男童曾有手術取出1806條蛔蟲的記錄。蛔蟲的分泌物、代謝產物被人體吸收後,可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結膜炎以及中毒性腦病等症狀。

蛔蟲具有鑽孔的習性,在宿主發熱、大量食入辛辣食物或服用驅蟲藥物劑量不當等因素刺激下,蛔蟲可鑽入開口於腸壁的各種管道(如膽管、胰腺管和闌尾等),引起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胰腺炎或闌尾炎等常見並發症。感染蟲數多時,蟲體可扭結成團堵塞腸道,造成腸梗阻。也可引起腸穿孔和急性腹膜炎。

(四) 診斷病原學診斷主要依據從糞便中查見蟲卵或蟲體。由於蛔蟲產卵量大,常用直接塗片法,一張塗片的檢出率為80%,三張可達95%。飽和鹽水浮聚法或沉澱法檢出效果更好。糞便中查不到蟲卵的疑似患者,可采用藥物試驗性驅蟲進行診斷。

(五) 流行蛔蟲病分布廣泛,主要流行於溫暖、潮濕和衛生條件差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非洲和亞洲人群感染率較高。人群感染的特點為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農村地區的學齡前和低齡學童的感染尤為明顯。

造成蛔蟲感染普遍的主要原因:① 生活史簡單;② 雌蟲產卵量大;③ 用未經處理的人糞施肥和隨地大便的習慣;④ 人的不良衛生行為和缺乏完善的衛生設施;⑤ 蟲卵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由於卵殼蛔甙層的保護作用,食用醋、醬油或醃菜、泡菜的鹽水、10%的硫酸、甲醛、鹽酸、硝酸或磷酸等溶液不會影響卵內幼蟲的發育。

(六) 防治

1.查治患者及帶蟲者目前常用的驅蟲藥有阿苯達唑、甲苯達唑或伊維菌素。群體驅蟲時間宜在感染高峰期之後的秋、冬季節,對感染率高的人群,由於重複感染機會多,故在流行區應每隔0.5~1年驅蟲1次。

2.加強管理糞便可建立無害化糞池,通過厭氧發酵和糞水中遊離氨的作用,可殺滅蟲卵。

3.注意個人衛生講究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做到飯前洗手,不生食未洗淨的紅薯、胡蘿卜、甘蔗和生菜等,不飲生水。

三、蠕形住腸線蟲

蠕形住腸線蟲(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簡稱蟯蟲(pinworm),主要寄生於人體小腸末端、盲腸和結腸,引起蟯蟲病(enterobiasis)。是兒童常見的寄生蟲病,常在家庭和幼兒園、小學等兒童集居的群體中傳播。

(一) 形態

1.成蟲細小,乳白色,線頭樣。蟲體前段膨大形成頭翼,咽管末端膨大成球狀,稱咽管球。雌蟲大小為(8~13)mm×(0.3~0.5)mm,蟲體中部膨大,尾端長直而尖細。雄蟲較小,大小為(2~5)mm×(0.1~0.2)mm,尾端向腹麵卷曲。

2.蟲卵無色透明,呈兩側不對稱的長橢圓形,一側扁平,另一側稍凸,大小(50~60)μm×(20~30)μm。卵殼較厚而透明。剛產出的蟲卵內含一蝌蚪期胚胎。

(二) 生活史成蟲寄生於盲腸、結腸及回腸下段,重度感染時甚至可達胃和食道,附著在腸黏膜上,以腸腔內容物、組織或血液為食。雌雄成蟲交配後,雄蟲很快死亡而被排出體外,雌蟲子宮內充滿蟲卵,在腸道內溫度和低氧環境中,一般不排卵或僅產少量蟲卵。當宿主睡眠,肛門括約肌鬆弛時,雌蟲向下移行至肛門外,產卵於肛門周圍和會陰皮膚皺褶處。每條雌蟲平均產卵萬餘個。產卵後雌蟲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數可返回腸腔,偶可誤入陰道、子宮、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異位損害。

蟲卵在34~36℃,相對濕度90%~100%,氧氣充足的條件下,約經6小時發育為感染期卵。吞食的感染期卵在十二指腸內孵出幼蟲,在結腸發育為成蟲。從食入感染期卵至蟲體發育成熟產卵,需2~4周。雌蟲壽命一般為1個月。

(三) 致病雌蟲在肛門周圍移行、產卵,引起肛門周圍皮膚瘙癢,是蟯蟲病的主要症狀。患者常表現為煩躁不安、失眠、食欲減退、夜間磨牙、消瘦。嬰幼兒患者常表現為夜間反複哭吵,睡不安寧。蟯蟲異位寄生可引起陰道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等,若蟲體進入腹腔,可導致蟯蟲性腹膜炎和肉芽腫,常被誤診為腫瘤和結核病等。成蟲寄生在回盲部,容易鑽入闌尾引起蟯蟲性闌尾炎。根據13.522例急性闌尾炎患兒住院手術的闌尾切除標本病理檢查,蟯蟲引起的闌尾炎占3.7%,也有報告高達9.2%。闌尾內寄生的蟲數為1至數條。蟯蟲性闌尾炎的特點為疼痛部位不確定,多呈慢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