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小病毒B19屬細小病毒科的紅病毒屬(Erythrovirus)。細小病毒B19是傳染性紅斑的病原體,也與慢性貧血患者再障危象的發作、溶血性貧血、AIDS、關節炎和宮內感染相關。
(一) 生物學特性細小病毒B19是一種非常細小的病毒,直徑為18~26 nm,20麵體結構,無包膜。病毒基因組為線性單鏈DNA。病毒的轉錄、複製和裝配均發生在宿主細胞核內,並且必須在分裂旺盛的細胞中。細小病毒B19主要對骨髓中分裂旺盛的紅係前體細胞具有高度親嗜性,其受體分子是一種位於紅細胞表麵的糖脂抗原。
(二) 致病性與免疫性病毒感染多發於40歲以內的成人,25%的感染者可無臨床症狀、50%伴有皮疹。傳染性紅斑最常見於4~15歲的兒童,有冬、春發病的趨勢。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傳播,也可經血液和胎盤傳播。
病毒可首先在上呼吸道細胞內複製,接著發生病毒血症,並主要在骨髓中的紅係前體細胞內複製。通過直接殺細胞作用和免疫病理作用致病。宿主感染後可表現輕微的非特異性的症狀,如咽喉疼痛、身體不適、肌痛、血紅蛋白輕度降低等,可持續1周左右,此後,症狀自發減退;伴有慢性溶血性貧血(如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的患者,可出現危及生命的網織紅細胞減少,發生再礙危象。以上為殺細胞作用所致。此後,出現傳染性紅斑,主要表現為:早期在麵部出現特征性的紅疹,似被打過的麵頰,紅疹常擴散至四肢暴露的部位,可自發消退,但常複發。此症狀伴有IgM和循環免疫複合物的出現,提示與免疫介導有關。也可導致肝炎的發生。成人患者,易出現手、腕、膝或踝關節等關節炎。此外,可通過胎盤引起胎兒貧血、流產或死亡。動物實驗表明:細小病毒B19具有致畸作用。感染後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
(三) 微生物學檢查法微生物學檢查法可應用酶和放射免疫分析、核酸雜交、免疫電鏡等方法,直接檢測血清或咽喉洗漱液的病毒及其成分;診斷傳染性紅斑更易開展的方法是病毒特異性IgM的檢測。在病毒增殖、排出後數天,患者出現紅疹及關節疼痛,此時是檢測IgM類抗體的最佳時間;對AIDS患者此試驗無診斷意義,因AIDS患者免疫缺陷,產生抗體能力低下。
(四) 防治原則控製呼吸道感染可減少細小病毒B19的傳播。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抗病毒療法,但慢性細小病毒B19感染誘導的貧血可使用免疫球蛋白。